第10版:理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1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努力提高农村居民消费能力
□ 曹 立

  提高农民收入,是扩大农村消费的重要前提。我们必须不断开辟和巩固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渠道,增加农业的经营性收入和农民的务工收入,切实增强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

  

  扩大内需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和动力。促进农村消费增长,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不仅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而扩大农村消费,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提高农民收入。综观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农民收入与扩大内需之间呈现出明显的正向性,二者变化趋势基本吻合:农民收入增加较快,农民消费倾向就高,消费增长就较快,拉动国内需求就大;反之则低。

  从总量上看,农民增收必然会引发消费需求增加。近年来,我国人均GDP保持快速增长趋势,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导致消费需求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是得益于农民收入增加。从增长潜力上看,农民实际消费水平仍然较低,扩大内需空间巨大。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消费结构、耐用消费品拥有情况均落后于城市。可以预见,只要农民收入增长,农民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就可能转化为有支付能力的实际需求。

  从农民收入的构成和近年来所表现出的特点看,要加快农民增收的步伐,推动农村消费,目前仍然面临诸多困难。比如,由于专业化经营投资风险大,加上农业自身的脆弱性,在农村市场发育不全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农户在生产经营决策时无法把握市场行情,只能靠自己的经验判断进行小而全的生产,造成生产分散,规模偏小,难以做强做大,无法形成专业化、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水平低限制了务农收入增加。

  当前,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拓展农村非农产业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一是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尽可能地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更大的城镇容量,使更多的农民在二、三产业发展中提高工资性收入。二是通过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增强在非农领域的就业能力。应强化农村普通教育阶段中的生产劳动技能教育,实现普教与职教结合;健全和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制,包括教材编写、专业师资队伍和学校建设、课程设置等,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从事非农产业提升就业能力服务;积极培育和发展针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产业,如亦教亦产、产教合一的农民培训基地等,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引资金、人才和技术进入农民培训领域,为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从人、财、物等方面给予支持。

  第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业经营性收入。一是在调整农业结构中增加收入。增加农民收入既要拓展农业外部空间,又要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从农业内部讲,最现实的途径就是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调整农业结构上,要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途径,在中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应把推进产业化经营作为战略重点,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带和优势产业群,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在流通中实现产业增值。农业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应当是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产业体系。实现农业产业增值,要在加工、流通等环节上下功夫。要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在农产品的生产区,建设一批产地专业批发市场,使其成为农产品的重要集散地;积极推进劳动力向产前、产后环节转移,进入流通市场;积极培育和扶持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降低交易成本。

  第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民预期消费。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心理和消费倾向的基本因素。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农民消费就更踏实;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即使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也可能出现不敢消费的状况。因此,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公共支出,尤其是在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支出,降低农村居民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改善农村居民消费预期,提高农村居民即期消费率。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经济学部)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