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赖永峰 赵妍报道: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和泛珠三角经济区域合作的逐步推进,江西省赣州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各项优势日益凸显。赣州市将着力推动由人口大市向经济强市、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大城市向特大型中心城市的三大跨越,着力把赣州打造成为“文化内涵丰富、交通运输便捷、产业经济集聚、辐射带动力强,最适合人们居住和创业发展的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
近年来,赣州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发展战略,提出了集约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一切为民谋发展的理念。2008年全市GDP达835亿元,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共同迈入全国百强城市行列。大力推进政策法规、金融服务、信息网络、人力资源、物流服务、贸易服务、产权交易、口岸服务、技术标准和社会保障等“十大体系”建设,努力搭建与沿海开放地区体制机制“无缝”对接平台,使赣州成为开放前沿,成为投资发展环境最优区域。同时,探索了一条整合控制资源、实现集约节约利用的工业发展有效途径,使得一批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纷纷落户,改写了赣州没有2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的历史,从而确立了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目前,赣州已成为江西高速公路和铁路建设主战场,已建成和开工建设的高速铁路8条,“两纵三横一联一斜一环”的高速公路网正在形成。新农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创造了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赣州经验”,农村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人民生活走向全面小康。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未来赣州将建设具有五大特色的城市。
建设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的活力之城。赣州将与沿海发达地区实现无缝对接,以提高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成为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区域的生产要素流动集聚地和国内产业梯度转移的洼地。通过十大体系建设,释放体制机制活力,使得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氛围更加浓厚,创业基地、中小企业孵化器、民营企业共性技术支持服务平台完善,民营经济形成发展优势,赣州成为中部地区最具活力的创新、创业城市之一。
建设普惠于民、生活品质高的和谐之城。让人民生活质量基本实现小康水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全国先进水平,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城乡居民就业、就学、出行等问题得到解决,城乡群众医疗救助全覆盖、合作医疗全覆盖以及养老保险全覆盖。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良好水平,成为生态环境优美的宜居、宜业之城,幸福指数高、生活品质优的和谐之城。
建设我国东南部交通发达、物畅其流的商贸之城。高速公路和铁路通车里程将达到1000公里;全市高速公路形成“井字型”架构;南昌———赣州———深圳———厦门城际快速铁路建成,赣州将成为京九铁路和昆明至台南高铁两条铁路大动脉的交会枢纽;航空通达性强,直达或中转就可到达全国主要城市。利用发达的交通网络,从中心城区延伸,形成“两轴带动”格局,即沿京九铁路、赣粤高速的赣粤产业承接走廊,沿昆台高铁、厦蓉高速的赣台产业承接走廊。大交通促大流通,大流通促大商贸。赣州将逐步成为汇聚长珠闽,特别是大珠三角,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重要节点城市。
建设我国东南部文化彰显、旅游资源丰富的魅力之城。赣州将着力打造极具特色的文化休闲中心,成为生态旅游大市、旅游产业大市和著名旅游目的地,让旅游业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
建设世界知名的特色产业之城。优势战略资源得到进一步控制,构建世界钨、稀土资源的“欧佩克”。将钨、稀土、氟盐化工发展成为产值上千亿元的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都有一家以上产值超百亿元的龙头企业,同时建设三个以上有色金属工业为主的营业收入超500亿元的园区。赣州将向全国最大、世界著名的加工橙产业基地和全国知名的油茶产业基地迈进,形成国内有影响的品牌,打造国内乃至国际产业旗舰。
与此同时,赣州还加快融入海西经济区建设。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王凯指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赣州应该把握住机遇。”王凯说,“过去我们研究赣州,可能只是就赣州来谈发展,而现在就要用更大的视野来看,赣州的服务功能应该是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这样,发展路径和可做事情的扩展空间就会加大。”
赣州在发展中把握机遇,在发展中调整思路,在发展中振奋精神,未来的赣州将迈向新的发展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