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地区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1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基层发现
小地瓜长成亿元大产业
本报记者 刘 成 通讯员 冯连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如何利用当地资源,突破发展瓶颈,因地制宜找到一条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发展之路?山东省莱西市孙受镇西赵村青年农民王玉堂的做法值得思考。他靠种地瓜年收入达到20多万元,并带动周边乡镇20多个村庄农民靠种地瓜致富,产品销往北京、黑龙江、新疆、上海等地,每年为农民增收1亿元,人均1万多元。

  据孙受镇农技站的工作人员介绍,在孙受镇以西赵村、东赵村为代表,周围十多个村庄土壤沙质,漏水漏肥,非常贫瘠,成了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一大难题。西赵村党支部书记王军锡告诉记者:“这样的地,当时不要钱都没人爱种。”

  1996年,年仅23岁的王玉堂从一份报纸上看到了一则信息,有一种地瓜不仅适应沙质土壤,而且产量特别高。于是,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引进了这一新品种57—2脱毒地瓜,回乡种了30亩地瓜。村里种地的老把式也忍不住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这地也能种地瓜?

  经过王玉堂的试种和对品种的改进,从这样贫瘠的地里产出来的地瓜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也不错,“亩产7000多斤,价格也不低,平均7毛一斤,一亩收入5000元也不稀罕,收入是其他粮食作物的3倍多。”王玉堂说道。 

  看着一个个色泽红润、个头硕大的地瓜和每亩5000元的收入,村民先前的疑虑也慢慢地被打消了。在王玉堂的指导下,种地瓜的村庄已从西赵村、东赵村等村庄发展到周边乡镇20多个村庄,面积达2万多亩。种这么多能卖出去吗?王玉堂告诉记者,刚开始时,要自己出去跑销路,但是现在不同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有了固定的销路。他说:“收获季节,每天光我就能处理2万多斤,前几天有个齐齐哈尔客户要求每天给他装6万斤的货,咱满足不了人家的要求,接不了这样的大单子。”

  为了提高地瓜的品质,王玉堂又先后引进了红香蕉、珍品型紫地瓜等新品种,并且投资20多万元建成了360平方米的种子储备库。今年,他又成立青岛西赵甘薯合作社,按照统一品种、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农资服务、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的“五统一”模式,从源头上保证地瓜的品质。“我已经向工商局申请了商标,好品质,也要有个好品牌。”王玉堂向记者说道。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