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临港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0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临港经济——让我重新认识你:内河港篇
通江达海 构筑区域发展新高地
本报记者 齐慧
  重庆寸滩国际集装箱码头。          本报记者 林火灿摄

  今年,《泸州—宜宾—乐山港口区布局规划》通过审定,这是四川省首次编制区域性港口布局规划。根据规划,泸州港建设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产品和内外贸集装箱运输为主的综合性港口;宜宾港建设以内外贸集装箱、能源、原材料和工业产品运输服务为主的地区性港口;乐山港建设以重大装备、原材料、工业产品、内外贸集装箱运输和旅客客运为主的综合性港口。规划实施后,长江上游集装箱枢纽港的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港口群将有力地推动川南、攀西、成都3个经济区和沿长江带发展,临港工业基地将成为四川产业布局和沿江经济带的重要环节。

  与此同时,老牌内河港口城市也在积极行动,以武汉阳逻集装箱二期工程、80万吨乙烯重大件装卸码头、全国稻米中心(武汉)配套码头等为代表的武汉新港建设全面铺开;以宜昌云池港区一期工程、三峡库区童庄河航道整治工程、宜昌三峡煤炭转运中心码头工程为代表的三峡物流中心由酝酿转入实施……全国的内河港口都加快了建设发展的步伐。 

  我国大江大河横贯东西、支流沟通南北,江河相连,构成了天然河网。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五万多条,总里程43万多公里,大小湖泊900多个。自古以来,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就通过渔业、内河航运等方式享受着水利带来的便利。今天,随着技术的进步,河港的建设发展,靠水吃水有了新的内涵,江河两岸城市和人民依托港口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

加快港口建设,带动航运物流发展

  港口是物流网络的结点,是水陆交通综合运输体系的枢纽,应该充分发挥其优势,建设港口物流中心,确保港口物流顺畅有效,提高港口效率,降低港口营运成本,改善服务。

  提到内河港口,人们总是和内河航运联系在一起。内河航运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航道、船舶、港口、运输保障以及管理等生产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内河航运要成为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行业,要求各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相互协调,而其关键又在于拓展港口功能。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内河航运,新中国成立后投入大量精力建设港口码头,促进江河地区物流以及经济发展。为了适应新时期对内河航运的要求,2007年6月,原交通部(现交通运输部)发布《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规划确立了由28个内河港口组成、以区域主要城市对外辐射的主要港口体系。这些港口以及内河河道遍及20个省(区、市),连接了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56个,占全国的25%,连接了国家一类口岸27个,占全国的29%。实现了主要资源地与消耗地的有效联接以及主要江河的干支直达和江海直达运输,可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促进沿江、沿河产业密集区的形成,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经过两年多的规划建设,内河港的不断完善带动了地区航运和交通发展。至2007年底,我国内河拥有生产性泊位3.12万个,其中万吨级以上259个,分布在长江干流255个,珠江4个。以长江为例,交通运输部与长江沿江七省二市人民政府共同建立了长江水运发展协调机制,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不断拓宽长江水运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组织实施《“十一五”期间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总体推进方案》,抓紧实施航道治理、船型标准化、港口建设、三峡过坝运输扩能、水运保障和干支联动六大工程。2008年,长江干线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0亿吨,货运量突破12亿吨。

  京杭运河是沟通我国南北的一条水上大动脉,目前,大部分通航航段航道等级已提升为3级,由双线运行变为三线运行,通航里程达到883公里,已是我国航道等级最高、渠化程度最好、船闸设施最为完善的人工河流。2008年,京杭运河的货物运输量、货物周转量达2.12亿吨、636.8亿吨公里。

  截至2008年底,全国内河通航里程达到12.28万公里,其中,等级航道里程6.11万公里,占总通航里程的49.8%;高等级航道里程8821公里。长江、珠江、京杭运河、淮河、黑龙江和松辽水系等都形成了大规模的沿江(河)港口带。在长江、西江干线和长三角、珠三角水网地区建成了一批集装箱、大宗散货和汽车滚装等专业化泊位,三峡库区码头淹没复建工程全部完成,内河港口机械化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发挥港口优势,拉动区域经济发展

  港口具有良好的交通和区位优势,在其发展期间,这些优势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吸引更多的生产力要素进行集聚,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随着内河港口建设,临港区域经济也不断发展壮大。以武汉为例,武汉地区港口群开始投入建设之后,国内外大型企业纷纷进驻。目前,80万吨大型乙烯、武汉石化、全国稻米交易中心、武钢200万吨深加工基地、一冶钢构、亚东水泥、韩国耐火材料、北新建材等一批总投资5亿元以上的沿江大项目已经或即将投产,武钢、武石化、神龙汽车等大型企业已形成依托港口大进大出的规模效应。

  内河水运与铁路公路相比较,具有水运运能大、成本低、安全、环保、节能等优势,因此,临港经济能够直接促进要素和资源聚集,有助于形成大规模加工基地,不断完善和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形成若干有影响力的、向周边腹地辐射能力强的产业群。

  以长江为例,沿江七省二市经济总体上对黄金水道及其支流的依存度达到9%,其中工业的依存度达到14.32%,沿江重化工企业原材料运输对水运的依存度高达80%以上。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线地区成为我国经济总量规模最大、实力最强和最具发展活力的经济区。

  在长江水运的支撑下,沿江地区工业化和重工业化趋势明显,除上海和湖北外,其余省市从2000年到2007年第二产业GDP贡献率平均增加了4.8%,沿江地区工业总产值中68.7%是由重工业完成的。

  在促进沿江经济发展的同时,长江黄金水道的建设与发展还直接促进了水运、港口仓储、基建养护、船舶修造、港航服务等水运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出巨大的国内生产总值。经测算,2006年黄金水道直接GDP为588.39亿元,GDP贡献度为0.794%;2007年黄金水道直接GDP为771.73亿元,GDP贡献度为0.871%,较2006年增长31.6%,而同期七省二市GDP增长率为19.53%。

  目前,长江沿线的各个港口集聚了冶金、石化、电力、汽车、建材、机电等大用水、大耗能、大运量的产业沿江聚集,形成了“钢铁走廊”、“石油化工走廊”、“汽车工业走廊”、“电力工业走廊”及农业经济产业带。沿江地区的钢铁与石化产量分别占全国的33%和46%左右;沿江汽车走廊已初步成型,集中了全国40%的汽车产量;发电量占全国的30%,其中水电占55%,是我国水能资源最集中的地区;水泥产量占全国的35%,是我国重要的建材工业基地之一;机电工业竞争优势突出,家用洗衣机、家用电冰箱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5%和37%,微型电子计算机和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占全国的78%和53%,已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依托港口外移,推动内陆沿海交流

  内河港是内陆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支点,是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和窗口。口岸作为对外交流通道和枢纽,其国际网络功能的强弱,是决定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衡量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标志。

  港口作为本地区与外界物资和信息交换的重要载体,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各地区依靠良好的区位优势,通过加强对外交流贸易,发展速度迅猛,经济领先于内陆各地。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将是未来几年的发展大势。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布局中,上游有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游有中部崛起战略,下游有东部率先发展战略。近期国家又出台了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政策,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1+8”城市圈和湖南“长株潭”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江黄金水道作为联系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运输大通道,将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和沿江大中型城市连接起来,沿江七省二市聚集了我国近40%的经济总量,沿江3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GDP占七省二市的60%。沿江省市都把加快长江水运发展作为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产业布局的依托。

  目前,长江沿江一类开放水运口岸有20个,二类5个,已经形成沿江水运全方位开放的港口口岸体系。特别是沿江主要港口作为进出口贸易枢纽,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实现国际资本和国际产业向沿江地区转移的“强磁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