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
欧阳平凯,男,1945年8月生,湖南湘潭人,现任南京工业大学校长,兼任世界化工联合会中方理事,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副会长,江苏省科协主席,中国化工学会生物化工专业委员会主任,生物化工专家。创建了全国第一个生物化工专业,第一家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组建并主持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欧阳平凯就在国内率先倡导工业生物技术,将生物技术引入工业产品生产领域,并在本世纪初通过中科院的支持,将工业生物技术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他担任了该领域第一个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973)的首席科学家,在10年前就大力倡导阳光生化经济,并大力倡导生物能源和生物基材料的研究,特别是近年来,更是积极倡导微藻生物能源方面的研究开发。他是我国“化工与生物技术”交叉领域重要的学科代表人之一,由他首创的“反应分离耦合技术”荣获20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2001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夏末秋初的南京,依旧闷热。夜晚的南京工业大学科技创新大厦,和往常一样灯火通明。
一位正提着两份盒饭上楼的学生告诉记者,无论晚上还是周末,楼里的实验室都很忙碌,老师和学生们都在忙着自己的课题,校长欧阳平凯则经常走进实验室,观察实验过程,询问进展情况。
一向低调的欧阳平凯起初并不打算接受采访,几经联系后,他终于松了口,“那我们就谈谈工业生物技术吧”。
满腔热忱做学问
“党和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追求,我应该无条件地服从组织的安排。”
在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的校园里,落叶都被小心地收集了起来,而垃圾也开始不再往外运了。记者很惊讶,大量的生活垃圾以及近4000亩校园产生的枯草落叶居然都要被留在校园里,难道这些废弃物里面能挖出宝来?
这里面的确蕴藏着财富,南京工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的贾红华博士告诉记者,污水、垃圾、落叶等废弃物都可以通过工业生物技术转换为热能和电,这样一来,不仅为学校省去了处理垃圾的费用,减少了污染源,而且还自给自足地生产了供食堂和游泳池使用的热能,同时可以满足部分校园用电。
工业生物技术,这正是欧阳平凯目前最看重的事情。“随着资源日益枯竭、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化解能源危机的必由之路,就是返璞归真,向生物物质要能源、资源和材料!”欧阳平凯的语调有些激动,他告诉记者,在战略高度上,工业生物技术必须重视。
随后,他用短短一席话勾勒出了工业生物技术的3大范畴:
首先是生物能源。我国具有与美国、欧盟、巴西不一样的国情,不可能像它们一样大力发展以粮油作物为原料的生物能源体系。中国的生物能源应立足自身的国情,主要着力于利用非粮原料、废弃资源以及垃圾、秸秆等低劣生物质。特别是我国应该重视将低劣生物质转化为生物燃气的开发,这个过程的完成既从源头上消灭了大部分的污染源,又产出了清洁、绿色能源与饲料,可谓一举多得。
其次是生物基材料。我国每年消耗大量的石油资源,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被用来制造高分子材料,进而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生物基材料就是利用生物质原料通过化学、生物等手段制造单体或聚合物,进而加工成合成高分子材料,替代以石油为原料的高分子材料合成,从而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大大减少二氧化碳净排放。
其三是传统化学工业的改造。相比起生活垃圾,化工污染物的量相对较小,而毒性却很大,同时,普通的化学工业都有很长的流程,这个流程上的每一环节都造成了污染。然而,在高温高压等许多严苛条件下、经过多步反应才得以实现的化学过程,用生物催化方法可在常温条件下一步就可完成,污染物排放大为减少。
“在关键技术上,我们不能受制于人,必须提早做出成果。一旦被其他国家抢先申请专利,我们的很多研究就被限制住了。”欧阳平凯说,在工业生物技术的研究上,我国和其他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有很大的空间,我们完全有可能占领工业生物技术的科技制高点,取得发言权。
欧阳平凯首先在自己的“试验田”里做起了研究,据南京工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的贾红华博士介绍,南京工业大学目前在工业生物技术的几大领域都在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有些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就,如在手性医药中间体、生物可降解材料的生物合成方面已有多项成果产业化,并获得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而在生物燃气、生物丁醇、微藻生物柴油、生物基聚酯材料等领域也开展了大量研究。此外,目前正在实施以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为对象,通过利用一系列以工业生物技术为核心的技术集成,将其建设成为一个低污染、低碳的绿色环保校园。
如今,欧阳平凯已是工业生物技术领域内的权威专家,然而,谁又能想到,这个领域是他近40岁时才改行接触的。
1983年,当欧阳平凯正准备出国攻读化工博士学位时,当时的南京化工学院的时钧院士找到他说,“学校要成立生物化工专业,准备送你出国进修生物技术。”
“1983年我已经38岁了,改行还算是改得很晚了,我原来一直搞化学工程,搞高分子合成,后来又搞微端计算机系统工程,都是偏向化工的,生物可以说完全不懂。”从化学工程专业转为生物化工专业,欧阳平凯起先确实感到挺为难。自己从本科到研究生学的都是化工,现在突然改变研究方向,无异是撤离即将占领的阵地,转而去强攻另一个情况不明的战略高地。况且,当时国内尚无生物化工专业,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一切要靠自力更生;另外,在经济待遇上,做访问学者远不如出国读博。
然而,对事业的责任感使他打消了所有的顾虑,“我是在党的关心、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党和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追求,我应该无条件地服从组织的安排。”
欧阳平凯先后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和美国普度大学进修生物技术。在国外期间,他刻苦钻研,广泛调研,全方位地摸清了生物化工这一前沿交叉学科的最新发展态势。他所做的课题《气升式生物反应器传热研究》给导师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尽管导师很希望他能留下来,但进修结束后,他仍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归途。
1987年,欧阳平凯从国外回来后,白手起家创建了全国第一个生物化工专业,第一家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组建并主持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三好校长”育人才
“校长的本科教学做得好,科学研究做得好,学校管理做得好,当然是三好校长了。”
在欧阳平凯的治学观念中,人才培养乃重中之重,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欧阳平凯都非常关心他们的发展和需求。
可能有人会问,在这样一个重视科研的工科大学,集科研、教学、行政职能于一身的校长还有时间重视本科教学吗?
然而采访过程中,记者得知,“校长与你有约”是欧阳平凯与本科生的固定课外交流平台,每次交流过程中,学生们都把校长当做自己的成长导师,他们询问校长“成功的秘诀”,请校长讲自己年轻时的奋斗往事,大一的学生会问到如何利用学校资源,文科生也会提出自己在工科学校如何定位的疑问……
欧阳平凯对学生就像父母对孩子一样。“有一次,校长在和本科生们座谈的时候,特地叫人准备了年轻学生们爱吃的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工作人员给每位学生买了一个汉堡和一杯饮料。座谈快结束的时候,校长又叮嘱身边的工作人员,‘年轻人饭量大,我怕他们吃不饱,会后安排他们再去吃顿饭’。”南京工业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万永敏回忆道。
“学生都很喜欢他,经常看到校长骑着车在校园里走,车把上就挂着刚买的青菜,他还会和碰到的学生打声招呼,大家都觉得很亲切。”南京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的陶然对记者说。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教师则是保证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校长特别爱惜人才,几年前,学校引进了一位学科带头人,校长居然把自己的办公室让了出来。”陶然告诉记者,尤其是对青年教师,欧阳平凯十分重视,“今年学校设置了‘青年教师学科基金’,学校拿钱投资,目的就是鼓励青年教师做科研。”
谈到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万永敏深有感触地说,“校长对年轻人的培养很有远见,上世纪90年代就培养出了4位优秀年轻人才,现在正在着力培养70后、80后的年轻人才。校长为老师们考虑得很多,他会把自己的院士津贴拿出来补贴给青年教师,还经常和大家谈心,对行政岗位上的教师,他会叮嘱‘再忙也要抓业务’,对业务岗位上的教师,他也会嘱咐‘政治上一定要追求进步’。”
欧阳平凯对事业的满腔激情深深感染了他身边的教师和学生,在大家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欧阳平凯总能用简短而有力的几句话使人重新振奋起来,投入到各自的工作当中去。这种激情来自于责任感,欧阳平凯对校长这个职务所蕴含的责任看得比天还大,“自从1987年回国以来,我做了几件事,首先,作为工程教育者,我有责任把工科大学办好!”
“三好校长”是欧阳平凯在校园里的“民间称号”。南京工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副院长姜岷对记者解释道:“校长的本科教学做得好,科学研究做得好,学校管理做得好,当然是三好校长了。”
事实证明,他无愧于“三好校长”的誉称:从2001年南京工业大学合并建校至今,短短几年时间,南工大人在欧阳平凯的带领下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品牌和特色。校区规模由16万平方米发展到250多万平方米;年均科研经费到款额由曾经的1500万元发展到现在的3亿元;在校学生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3000余人发展到现在的近30000人。
如今,南京工业大学在欧阳平凯的带领下,正朝着既定方向前进:用3年时间,跻身江苏省一流大学;用2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国内一流的工业大学;用50年左右的时间,成为在国际上有一定地位的大学。
经济头脑助教育
“教育怎样为经济服务?南京工业大学正朝着创业型大学的方向发展。”
一篇经济学论文都没有发表过,为什么会有人称欧阳平凯为“经济学家”呢?
既非985重点高校,也不是211院校的南京工业大学几乎拿不到国家拨款和贷款,然而,昔日连工资都发不出的学校,却一跃成为了今日江苏省最富裕的学校之一;昔日仅有的1个操场4栋楼,发展至今仅新校区就拥有近4000亩土地,这离不开欧阳平凯“经济学家”的头脑。
仅一个学院就拥有七八家学者型公司,不时有社会上的公司或其他机构慕名前来要求合作,学校的年产业收入经常位列全省第一……这都离不开欧阳平凯“经济学家”的头脑。
没有分身术,欧阳平凯却能够把管理、教学、科研、社会职务等种种角色都出色地完成,甚至还忙里偷闲,研究电脑、摄影、文学、历史、各种科技产品,甚至是武侠小说,这更离不开善于统筹的“经济学家”头脑。
1994年担任副校长后,欧阳平凯提出了学校发展要抓两“Qian”(学科“前”沿和学校“钱”财)和两“Cai”(师资人“材”和办学“财”力)。他认为,国内还没有建立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有效投入机制,高校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校长要对学校的协调运转负责。而且现在普通高校发展不能全靠上面的投入,三分之一经费要靠自筹,一个好校长就要善于管好学校的钱袋子,只有财政有盈余学校才能发展。
“一个好校长就要善于管好学校的钱袋子,”在这一点上,郭万牛深有感触,“我们最开始在江浦拿地建新校区的时候,没人看好这里,觉得这里离市区远,地也不平整。而校长非常有眼光,看到了这里的潜力,当时只花600多万元就拿下了400亩地,事实证明,这老山脚下的地方,依山傍水,自然条件独特,当年600多元一平方米都没人买的房子,如今新楼盘都卖到了5000元到6000元一平方米。”
欧阳平凯在学校发展上另一条很重要的思路,就是把高校的“借资”与企业的“借脑”有机结合起来,走一条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新路子。
“教育怎样为经济服务?南京工业大学正朝着创业型大学的方向发展。高校的优势是人才集中,但对企业需求并不清楚。我要把企业老总请进来,让他们给教授出课题。让教授在为企业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市场,激发创新。”正是在这个思路的引领下,欧阳平凯带领南京工业大学走上了一条“围绕市场需求,服务国家经济”的特色发展之路。凭着科研方向要围绕需求、激励政策力促成果转化、为创新打造公共科技“孵化器”这3大法宝,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在南京工业大学亮点频现。
利用学校“苯甲醛生产新工艺”技术成果入股成立的“南通天时化工有限公司”,2005年销售额超亿元。南京工业大学科技人员自己领衔创办的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在南京创建了我国最大的陶瓷膜生产基地,其产品占国内市场的三分之二以上,还在我国率先形成了陶瓷膜新产业。
宝剑锋从磨砺出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做学问,欧阳平凯荣膺院士行列;做老师,欧阳平凯主持的“生物分离工程”荣获“国家精品课程”称号,填补了生物工程类国家精品课程的空白;做校长,欧阳平凯带领南京工业大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累累硕果,正是在欧阳平凯知难而进的精神滋养下结出的。
1957年,突来的家庭变故使得欧阳平凯过早地感受到了生活的残酷,为了全家人的生计,12岁的欧阳平凯无奈地选择了辍学,以稚嫩之肩挑起了谋生的重担。虽然风雨和坎坷是短暂的,但是这短暂的磨难让欧阳平凯迅速地成长了起来。
1963年,欧阳平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就读于化工系化学工程专业,聪颖和勤俭使他在这所中国的顶尖学府里脱颖而出。1968年,欧阳平凯作为一名清华大学化工系毕业的高材生,被分配到河北省石家庄市的一家工厂,当起了普通工人。
“在工厂,我从工人干起,那时企业技术人才很少,只要出现技术问题,厂里就会喊我这个大学生去处理,几次下来,大家都服了。以后,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来找我,虽然有些问题涉及的面较广,自己也是第一次遇到,但经过不断钻研、摸索,还真找到不少解决方法。难题解决后不仅增长了自己的才干,也为后来当领导搞管理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所以说,10年的基层锻炼,是财富也是课堂。今天的大学生,尤其是学工科的学生,到基层一线去锻炼,的确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回想起那段经历,欧阳平凯深有感触。
带着对理想的不懈追求,1978年,欧阳平凯第二次走进清华大学,成为化工系“文革”后第一批硕士研究生。两年后,欧阳平凯的硕士毕业论文《换热网络的择优组合》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因此他获准提前毕业,成为当时化工系提前毕业的首位硕士研究生。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欧阳平凯总在讲“忠诚精实”的精神,也就是:爱国爱校,爱岗敬业;诚信诚朴,至诚至善;精益求精,精明干练;求真求实,自信自立。这种精神感染了南京工业大学一代代的师生,站在美丽的校园里,站在灯火通明的实验室外,记者似乎已经嗅到了无边无际的梅花清香。
科学浅说
生物化工
生物化工是涉及生物学、化学、工程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研究有生物体或生物活性物质参与过程中的基本理论和工程技术。它是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和重点发展的二级学科,在生物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生物化工是一门以实验研究为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并重,综合遗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与工程技术理论,通过工程研究、过程设计、操作的优化与控制,实现生物过程的目标产物,因此在生物技术中有着重要地位。该学科也是生物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为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资源、能源、食品、健康和环境等重大问题起到积极的作用。
生物化工学科起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以抗生素的深层发酵和大规模生产技术的研究为标志。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精基因技术、生物催化与转比技术、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新型生物反应器和新型生物分离技术等开发和研究的成功,使该学科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学科体系逐步完善。20世纪后期,以基因工程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迅速崛起,为该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