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0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搏击商海 回报社会———记河南省矿山起重机有限公司董事长崔培军
本报记者 王 伟 通讯员 张宗桥 

  7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瞬间,可它却是一个股份制民营企业神速崛起的见证。河南省矿山起重机有限公司在一无外债、二无贷款的情况下,从一个面积5万平方米,职工50人的小厂,7年运作7大跨越,面积扩大了8倍,职工人数增加了37倍多,年产值增加了200倍达到7亿多元,职工工资增长了350%,劳保福利提高了200%。

  截至目前,公司占地600余亩,拥有员工1860余名,各种生产加工设备1000余台(套),年产单梁起重机1.2万余台,双梁起重机2300余台,电动葫芦1万余台。2009年上半年行业统计显示:河南省矿山起重机有限公司单梁起重机销售全国第一,双梁起重机销售全国第二,销售收入名列全国同行业第五名。生产的“矿源”牌产品荣获中国名优产品、中国起重机十佳品牌、河南省名牌产品、河南省著名商标。

  1979年秋,14岁的崔培军为摆脱贫困状况,怀揣借来的35元钱,背着眼镜箱开始奔走异乡,踏上了艰难曲折的经商路。他风餐露宿,省吃俭用,渴了喝口凉水,饿了吃点干粮。经过两年不懈的奔波,有了一定的积蓄,于是他向高层次的眼镜销售拓展。他进工矿、下商场,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完成了一份份销售合同,实现经商资本的最初积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崔培军以敏锐的商业眼光,看到起重业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无限商机,他果断地放下眼镜箱,倾几年的积蓄,在许昌市长葛县开办了起重经营门市部。凭着他诚信的商业理念,门市生意兴隆,又闯出了属于自己的商业天空。为了适应起重销售业务,他在繁忙的经营中涉猎起重书籍,对各种起重机的构造原理、配件性能、维修等相关知识熟记于心,为日后驰骋起重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世纪90年代,他毅然告别了家人,踏上了秦晋大地,来到了大同市,瞄准了煤城的钢铁设备,依托长垣防腐产业优势,很快筹建了“京包防腐工程有限公司”。他以诚信的服务,科学的管理,一流的质量,使公司成为大同市的明星企业,业务辐射周边城镇,经过几年的发展,拥有职工500余人,年产值逾亿元,他本人成了优秀青年农民企业家。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博览群书,研究世界先进企业管理经验,研读了许多现代企业管理书籍。他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国家经济的发展,加强自身的文化和道德修养。他感到自己有责任和义务改变家乡面貌,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于是2002年春,舍弃了繁华的城市和安逸生活,回到了家乡。在当地政府和乡亲们的支持下,河南省矿山起重机有限公司于2002年4月28日破土动工,经过短短的半年施工,投资2500万元的河南省矿山起重机有限公司于当年11月正式投产。7年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建设的五期工程已投入使用,公司产品质量和产量将上一个新的台阶。

  崔培军不懈的努力营造了河南省矿山起重机有限公司极强的竞争力,铸就了辉煌的业绩,企业获得了省部级“科技进步企业”、“河南省名牌产品”、“诚信企业”、“中国起重机协会理事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他个人当选为中国重型起重机协会理事,获得河南省“先进工作者”、河南省劳动模范、新乡市总工会授予的“五一”劳动奖、新乡市“造福家乡之星”、新乡市“十大优秀贡献者”、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先进工作者等多项殊荣。 

  崔培军把回报社会、抚危济贫作为己任,参与了帮助困难户、学校建设、家乡修路等公益活动,他带头捐款,踊跃参加。汶川地震发生后他捐款15万元,本村基础建设捐款230万元。2004年以来,为资助贫困大学生他又成立了河南矿山助学基金,开始了6年如一日的捐资助学奋斗历程,每年都拿出数十万元捐助贫困大学生。今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公司利润减少、资金困难的情况下,仍拿出100万元投入助学基金,圆了近200名学子的上大学梦。据不完全统计,公司成立7年来,共投入助学基金400余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500余名,其他捐款300多万元,回报家乡父老,支援家乡建设。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