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环球市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0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加坡 积极打造亚洲生物科研中心
本报驻新加坡记者 李 满

  让·保罗·迪埃赫教授来自法国,是细胞黏附和细胞转移学方面国际公认的权威人士,曾任巴黎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亚细胞结构和细胞动力学实验室主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首席研究主任,获得过法国荣誉骑士勋章,法国医学科学院奖等荣誉称号。但如今,他却来到岛国狮城从事科研工作,在新加坡科技研究局下属分子与生物细胞研究院担任副院长。

  迪埃赫教授对生物医学的杰出贡献是发现了细胞黏附分子(N  CAM),奠定了“细胞粘附分子”在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和神经嵴个体发育中的重要地位。在办公室里,他用图表的方式向记者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初步研究显示,细胞之间是通过某种分子紧密地黏附在一起的,这种造成细胞群聚的特殊分子一旦出现变化,就可能促使癌细胞在人体中通过血液流动而迅速进行移动扩散。“细胞黏附分子”的发现对于癌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研究结果有助于帮助了解癌症细胞的转移过程,为防止癌细胞扩散的研究奠定基础。

  目前,迪埃赫教授正领导着一个科研团队,重点负责对卵巢癌与乳腺癌的癌变机理与临床药物研发项目。

  迪埃赫教授只是众多来到新加坡从事生物医药研究工作的世界知名科学家之一。从他的事例不难看出,新加坡政府调整产业布局,将生物医药提升为战略支柱产业,在世界各国广招人才,持续深化发展,创造新经济增长点,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广纳世界各地人才

  新加坡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特色之一是借船出海,借鸡生蛋,从世界各国和地区招揽人才为己所用。自1990年以来,新加坡政府广纳贤才,从世界各地大举引进专门人才。为了吸引优秀研究人员,新加坡政府提供诸多优惠条件,包括优惠合同、低税收、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高薪、假期、住房补贴、子女入学补助、配偶工作等,并鼓励这些人才加入新加坡国籍。目前,据不完全统计,新加坡研究领域里的外来人才占70%~80%左右。

  除了前面提到的让·保罗·迪埃赫教授,许多世界著名的生物医药专家也纷至沓来,如同在分子与生物细胞研究院的外国科研人员,还有美国癌症基因学专家科普兰和詹金斯夫妇。日本著名肿瘤专家和分子生物学家伊藤嘉明教授,也率领他在京都大学的研究小组来到了新加坡国立大学。曾参与克隆“多莉羊”研究的苏格兰PPL医疗公司前研究主任艾伦·科曼博士,则加盟经济发展局属下的国际生物公司,担任首席科学家。

  大量生物医学优秀人才的到来,大大提升了新加坡在生物技术研究领域的水平,同时又促进和推动了人才的流入。新加坡基因组研究院执行署长刘德斌教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为什么我会选择在新加坡居住?是不是因为高额的薪金待遇?事实上,资深的人才在世界各地都能得到不同的职位,都可以得到很高的薪酬,而对专注于创造性研究的人来说,薪金从来不是主要的原因。我们到这里,是因为新加坡是目前全球最令人振奋的科研地点。”

结构调整显现成效

  长期以来,生物医药发展战略一直是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确立的一项重点研发战略,并被概括为人才资本、专利资本和工业资本三个主要部分。“资本”一词英文的第一个字母是C,因而这个战略也简称为“3C”战略。新加坡政府的所有投入,无论是对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投入、对研究的投入,还是对产业的投入,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产业增值和利润最大化,因此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均围绕“资本”主题,“资本”是战略的核心内容。

  近年来,新加坡政府不断出台优惠政策,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投资也高居亚洲各国和地区榜首。目前这些举措已经初见成效,生物医药产业连年取得佳绩,政府和企业的巨额投资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统计数字显示,新加坡的生物医药部门连续5年实现了23%的增长。即使在饱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2008年,新加坡生物医药业产值仍达到了190亿新元,为12450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估计2009年还将新增近千个就业机会。新加坡经济发展局估算,到2015年新加坡生物医药业总产值将达250亿新元,累计创造1.5万个就业机会,成为新加坡的支柱加工业。

  据统计,2004年,新加坡生物医药产值在2000年的基础上几乎翻了一番,生产总额高达113亿新元,比2003年增加了近16%,而其中的95亿新元,即84%来自制药业。这期间,新加坡的就业人数增加了35%,为7500人提供了就业机会,生物医药产业一跃成为仅次于电子、化工的第三大加工业,占加工业产值的8%。预计到2010年,这个比重将增至15%,增值总额的比重则保持在20%左右。 2005年,新加坡生物医药产业的总产值增长了33% ,达到158亿新元。

  在传统制造业投资日益萎缩之际,生物医药行业仍然能够保持持续增长,吸引到巨额投资,并且带动相关产业的投资和发展,显示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在这一领域内,药剂业发展最快,出口增长强劲,其产值占到整个生物医药产业的80%以上,雇员人数也呈两位数增长。

  新加坡经济发展局认为,新加坡重视保护知识产权并拥有完善的执法机制和良好的研发和风险投资环境,将成为在生物医学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但是,新加坡当前也面临与那些正在设法保住生物科技和药剂公司的发达国家的竞争。为使生物产业拥有足够的竞争力,新加坡必须在吸引世界级的药剂公司以及网罗人才方面再下功夫。

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以现代生物科技为主的生物医药无疑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新加坡政府对此未雨绸缪,很早就开始致力于打造继化工业、电子业、地产之后的另一经济增长极————生物医药产业。这一举措,对于推动新加坡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首先,随着产业开始更新换代,一部分传统产业工人要失去工作岗位,而在新加坡从事生命科学工作的人数,可能在10年内增加1倍,从而在总体上提高了本国民众的科技素质。其次,生命科技产业的发展不仅减轻了本国经济对电子产业的过度依赖,有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且也可促进新加坡知识产品出口的多元化。第三,随着生命科学地区中心的建成,新加坡的国际形象势必得到更大的提升,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其地区经济中心的地位。事实也是这样发展的,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和积累,新加坡从无到有,已经成功地发展成为亚洲最具活力的生物医药研发中心。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新加坡就开始着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研究工作。上世纪90年代初,新加坡经济发展局设立了“生物技术投资风险基金”,开始关注生物医药业并向其投资。2000年,政府决定将生物医药作为战略产业给予重点扶持和优先发展,并成立了由副总理牵头挂帅的生命科学部长级委员会。2006年,新加坡将生物医学列为国家第四个“科技发展五年计划”的战略性研发项目,将数十亿经费注入生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

  2006年,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投入12亿新元作为生物制药业的发展基金,以促进和激励本地研究成果的商业转化。2007年,政府又启动了“生物医药科学概念验证计划”,计划在随后的三年中投入600万新元资助20个具有商业前景的研究项目。

  除此之外,政府还投资兴建了启奥生物医药园(Biopolis),不仅汇聚了众多的海外及本地科学家,结合各国立研究院的研究专才及资源,鼓励跨部门合作,而且还为私人及公共研究机构创造了交流的环境和平台。生物医药园的建立,将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各个阶段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上游研究和下游开发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极大地加强了研究成果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专家认为,建立专门的生命科学园区意味着国家对生物医药发展坚实而有力的支持,是生物医药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后盾。正如新加坡科技局前主席杨烈国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曾指出的,“新加坡最终的目标,是要建造一个一应俱全的科研和制药生产环境,将新加坡打造成为亚洲生物医学研发中心。”

招商引资 转化成果

  新加坡政府自身的政策优势和当地以英语为主的人文环境,是吸引知名跨国制药企业和国际人才到新加坡投资落户的主要因素。目前,国际十大制药企业中已有六家在新加坡落户,如美国辉瑞、英国格兰素史克和瑞士诺华等公司,其中辉瑞、诺华和礼来三家公司在当地还设有研发中心,另外还有许多知名企业设立了药物临床实验项目,新加坡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亚洲生物医药研发中心。值得一提的是,淡马锡控股和政府投资公司这两家新加坡国有投资公司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两家公司一方面给海外的生物公司提供资金吸引他们到新加坡办厂,另一方面则投资设立新加坡的生物科技公司,其所控制的生物风险投资高达10多亿新币。尽管如此,新加坡并未就此止步,且将目光放到了更远的发展目标。

  除了吸引国际著名大企业在新加坡设立研发中心和加工厂之外,新加坡政府大力招商引资,以促进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的形成。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曾经设立了十多亿新元的生物医药发展基金,以资金、土地和厂房折价等方式与外方合资办厂。自1991年以来,经发局以资金入股的形式累计投入4.36亿新元,支持了大小近百家公司,有力地促进了产业规模的形成。直接投资办加工企业,是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另一种尝试,2002年经发局投入1.5亿~2亿新元建成了本地最大的生物制品生产企业,以生产克隆抗体为主,为主要制药公司提供原料和服务,包括培养、纯化、分析测试和质量控制等。

  2006年,新加坡科技局生物医药国际咨询理事会决定,在接下来的5年内,新加坡生物医学研究将重点放在癌症治疗、眼科、医疗仪器和传染病治疗等四个方面,并将强化技术转化和临床研究能力,同时,新加坡的生物医药研究重点将从第一阶段的基础科学实验转移到研究成果转化和临床实验上,争取让科研成果及早转变为能让病人受益的成品,如药物或医学仪器的研发等。此外,委员会决定成立新加坡临床科学研究院和试验治疗中心,并决定在今后5年内由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卫生部和国立研究基金会联合投资15.5亿新元,专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对于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迪埃赫教授也有切身的体会,他目前就担任着试验治疗中心的首席研究员工作。他认为,现在新加坡的科研团队正处于最佳时机,通过政府、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共同努力,新加坡完全可以有效地克服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在生物医药领域创造出辉煌的成就。也正因为如此,尽管受到世界各地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邀请,迪埃赫教授仍不远万里选择来到新加坡从事科研工作。他说:“一方面,新加坡政府为我提供了独特的机会,让我可以用跨领域的方式来为现代医药课题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新加坡政府的办事效率最高,可以让我的研究成果尽快付诸于临床实验,而不至于在等候中白白浪费宝贵的时间。”

  上图:启奥生物医药园区一角,其中Nanos为生物工程及纳米技术研究院,Helios为私人研究机构。       李 满摄

  中图:新加坡政府投资兴建的启奥生物医药园,汇聚了众多的海内外专家及跨国企业。

               李 满摄

  下图:矗立在园区中心的启奥园布局规划模型,目前已经拥有九座办公楼。           李 满摄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