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版:伟大变迁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0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京东华门夜市:
入夜开芳宴食街景象新
本报记者 张 双

  25年来,东华门夜市已经成为北京的一个特色、一个品牌、一种文化————它延展在每位摊主的青春回忆里,延展在四海宾朋的流连眼神上,延展在时代发展的难忘记忆中

  1984年7月初的一天,刚刚领了北京市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的滕北玲,蹬上从邻居家借的旧三轮出了门,三轮上的煤炉子炖着一大锅香气四溢的肉食,炉子边上是一个盖着白布的箩筐,箩筐里头装有500个烧饼。

  这是滕北玲头一回去刚刚形成的东华门夜市卖烧饼夹肉,夜市开在今天王府井步行街北口往西的东安门大街上,当时的王府井大街还是人车混杂,尘土飞扬,东华门夜市就在熙熙攘攘的十字路口发端,逐渐成为北京市的一大热闹景观。

  “那时候北京有三难————吃饭难、乘车难、住宿难。东华门夜市,但凡是个卖食品的摊子,前面就有人排队,有时候能排二三十人呢!”滕北玲初战告捷,当天晚上就从收钱的盒子里头数出来200多元钱。两个月之后,滕北玲成了胡同里第一个拥有彩电和冰箱的人。

  滕北玲今年已经57岁了,25年来,滕北玲一直在东华门夜市上悉心经营着自己的小摊。如今的东华门夜市已更名为北京东华门美食坊夜市,融饮食文化与观光旅游为一体,众多国内外来京旅行团都把来此觅食列为夜间活动的保留项目。滕北玲说,“我在这条街上度过了自己最好的时光。我虽然不再年轻,但东华门夜市却越来越青春焕发!”

  当人们不再天天念叨着想吃肉的时候,滕北玲改行卖起了过桥米线。在“老滕家过桥米线”的摊位前,滕北玲亲手给每位顾客拌匀米线,“这些年,人们对吃的要求可是变化太大了!早先人们来夜市就是图个饱,后来想吃点儿稀罕的,现在讲究饮食的均衡全面,最好还能吃出点感觉来。”

  滕北玲笑着说,“我这儿好多回头客就是专门吃感觉来的。不见我不吃,我不给做不吃。我几乎风雨无阻天天出摊。说实在的,真不是为了卖那几碗米线。这么多年下来,夜市就是我的生活,老顾客来了,我必须得在。”

  当一眼望不到头的红灯笼亮起,188米长的东华门美食坊夜市在黑亮光洁的大理石路面上延展,红白相间的流线型摊车顶棚下面,百余种香味四溢的南北美食会聚于此,吸引着八方来客……

  用东华门美食坊夜市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赵翼的话说,25年来,东华门夜市已经成为北京的一个特色、一个品牌、一种文化———它延展在每位摊主的青春回忆里,延展在四海宾朋的流连眼神上,延展在时代发展的记忆中! 

  上图:上世纪80年代的东华门夜市,摊主在营业。

  下图:进入新世纪,王府井二期改造之后,东华门夜市焕然一新。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