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伟大变迁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0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家具:
雕刻在木纹里的生活记忆
本报记者 陆 敏 赖 薇

  老家具静静地立在房间一角,上面被时间磨砺出的痕迹好像在对我们述说着生活的沧桑变化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打开两扇对开的雕花小门,8个精致小巧的抽屉,每个抽屉的拉手都是一朵小巧玲珑的红梅,雕刻得精致传神,靠近了仿佛能闻到一丝清新的花香。“这在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可是件稀罕东西。”75岁的杨奶奶一边展示她的梳妆台,一边向记者娓娓道来。

  杨奶奶家里至今还摆放着1953年她从无锡嫁到北京时添置的五件家具:对开门的衣橱、五斗柜、老式梳妆台和两个大樟木箱子。经过半个多世纪,这些深红色的家具表面有了不少划痕,油漆也已斑驳。杨奶奶说,这些家具是托人从外地买来好木料,再请手艺好的木匠打制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只有条件较好的人家才能添置这样的家具。

  杨奶奶每隔一天就要把老家具擦上一遍,她喜欢抚摸细细的木纹,喜欢闻闻熟悉的味道,这种感觉让她想起生活中很多美好的事情,感觉日子特别幸福。老家具立在房间的一角,静静地,没有任何声音,但上面被时间磨砺出的痕迹却好像在对我们述说着生活的变化。

  在一个安静的夏日清晨,家具行业的专家曲丕良向记者讲述了他与家具的故事。曲丕良1965年从北京林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北京市建筑木材总厂,一干就是一辈子。一辈子和木头打交道,让他对实木家具有着特别的偏好。他说,他喜欢实木家具是因为喜欢木头的质感和温暖。随着时间的积累,树木会出现一圈圈年轮,木料也因此显出清晰的木纹,这些木纹如同人的记忆一般,让人感到生活的真实和充实。

  曲丕良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沙发开始流行。他从当时的北京西郊木材厂买回两个单人沙发和一个茶几,这是那时最时髦的沙发组合三件套。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生活越来越富裕,老百姓对生活质量和品位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款式各异的家具层出不穷。曲丕良说,“那时,我们开始在胶合板上贴花纹,家具的款式也更加讲究。我国的家具产业也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以前人们选择家具主要考虑是否结实耐用,而如今人们选择家具更多的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曲丕良说,一件木料上乘的家具只要放在温度湿度合适的环境中,可以保存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正因如此,我们才能从家具款式、制作工艺的发展历程中,看出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文化。那些细密的木纹如同记忆一样,深深印刻下我们的生活经历。

  上图:北京居然之家玉泉营店里,市民正在挑选家具(2009年8月2日摄)。 本报记者 陆 敏摄

下图:上世纪80年代的家具。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