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伟大变迁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0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结婚照:
定格在影像中的甜蜜情愫
本报记者 熊 丽 王 琳

一张张结婚照,定格着一对对新人的幸福,也记录着时代的变化

  2009年4月8日,在北京工作的王磊与男友在一家婚纱摄影工作室记录下了自己的幸福。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他们拍了五套婚纱照,工作室配了一个摄影师、一个化妆师、一个灯光师为他们提供专门的服务。王磊总共拍了100多张照片,加上后期电脑精修的照片,共花了8000多元。

  与王磊比起来,她父母的结婚照就简单了很多。1981年5月,王磊的父母从河北唐山来北京旅行结婚,看到前门大街的大北照相馆可以拍婚纱照,就进去赶了一回“新潮”。那天,新郎换上了照相馆提供的西装,一只白手套戴在左手,没戴手套的右手藏在了新娘的身后。新娘则身披一袭白色的婚纱,手捧塑料花。只听照相师傅一声:“靠近点儿,看这儿,笑!”灯光一闪,两人的笑容瞬间定格。那天,他们拍了两张黑白照片,包括一张6寸的全身照和一张4寸的半身照,各洗了两张,大约20元钱,几乎花去了一个人半个月的工资。

  现任大北照相馆前门店经理的赵增强回忆说,那时照相馆里婚纱基本是红白两色,样式也很传统,男的穿西服打领带,女的则穿白婚纱,背景是画着园林或者建筑的幕布。有些爱美的年轻人,还会要求照相馆在黑白照片上“着色”,给脸上描上一层粉粉的腮红。“那时我们摄影室多,化妆也简单,拍一套4张的婚纱照,也就20多分钟。”一套4张婚纱照,包括双人全身、双人半身各1张,以及2张单人照,这就是当年的标准配置了。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拍婚纱照也逐渐成为一种风尚。1992年,赵增强调到了位于前门老火车站附近的京港燕京照相馆工作,这是北京第一家专拍婚纱照的合资照相馆。在那里,赵增强受到了很大震动。“那时大北照相馆的一套婚纱照才40多元,这里最高的是880元。无论是化妆技巧、婚纱款式还是拍摄手法、光线运用都很不一样。”这家照相馆刚开业便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我们一天就拍30套,早上8点开门,8点半单子就全开完了。说起来你们可能不信,有的人夜里就来排队了。”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审美趣味的提高,全国各地的婚纱影楼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婚纱款式各异,造型丰富,价格也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还有不少中老年人到影楼补拍婚纱照。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目光投向摄影工作室。他们喜欢张扬自己的个性,要的就是“独一份”的感觉。

  一张张结婚照,定格着一对对新人的幸福,也记录着时代的变化。

上图:这是王磊和丈夫的结婚照。

下图:上世纪80年代王磊父母的结婚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