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伟大变迁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0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福建南平游地村:
新村新面貌新房新生活
本报记者 石 伟 通讯员 詹国兵

  走进村里,一幢幢美观整齐的院落比肩而建,小区里设施齐全,功能完善,主要街道也全部硬化、净化、美化,绿地率达到35%以上

  薛通湖是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游地村的村民,年届五旬的他原先住在离镇里有十几公里的高山上。他做梦也想不到一家人能住上现在这样的楼房,过上像城里人一样自来水进屋、燃气炉做饭的日子。

  7年前,他带着妻儿从住了40多年的老屋搬到政府在山下统一规划建设的新房子。不但住房条件大大改善,年收入也从过去的四五千元翻跟头似的涨到三四万元。如今他是元力活性炭公司的车间组长,妻子也在另一家企业打工,每月有近千元的收入。休息日夫妻俩还能兼着管护自家的30亩毛竹山和20多亩田地。

  薛通湖家的变化是延平区近年来进行村居改造的一个缩影。旧游地村原有5个自然村,散落于距离集镇12公里的高山上,住房大都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老旧房子。村里路不通,灯不明,烧饭要砍柴,喝水用担挑。

  2000年,游地村在区里和镇里的支持下,提出了异地建设新村居的构想,经科学规划设计,总投资1600多万元、占地47亩、可容纳177户村民居住的“金龙花园”和“金辉花园”分别于2002年和2007年建成。如今,游地村的村民们大都在镇上就业,孩子在条件较好的中心幼儿园、小学、中学读书,村里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搬迁前的2840元提高到现在的6000元以上。

  走进村里,一幢幢美观整齐的院落比肩而建,小区里设施齐全,功能完善,主要街道全部硬化、净化、美化,绿地率达到35%以上,户均建筑面积超过190平方米。

  山区农民下山后生活如何支撑?延平区来舟镇镇长兰美香告诉记者,一是通过非农产业大力转移劳动力。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帮助农民工进行岗前培训,还通过帮助解决资金、技术等困难鼓励年轻人自主创业。现在游地村村民在附近企业上班的有71人,人均年收入可达1.6万元;二是引导和扶持村民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镇里把原来山上的田地集中到30多户种田能手中种植优质稻。这样,干农活的村民一年也有了不低于干非农产业的村民收入。

  2006年,游地村被南平市列为全市6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之一,2008年成为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二批“百村示范村”。

上图:2009年拍摄的福建南平延平区游地村。

              詹国兵摄

下图:1999年拍摄的福建南平延平区游地村。

               陈茂军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