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伟大变迁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0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
小区变化大百姓实惠多
本报记者 沈则瑾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上海共拆除危旧房7000多万平方米,约120万户家庭改善了居住条件。今年3月,上海又推出了旧区改造三大新政策,改造步伐进一步加快

  朱淑珍是上海纺织厂的退休女工,70多岁了,和大儿子一家住在一套三居室里。

  朱阿婆告诉记者,她结婚后,一直在城乡接合部租住。有一年,台风把房子刮得摇摇欲坠,一家人被房管部门安顿到简易屋,一住又是十几年。

  改革开放后,朱阿婆家盼来了旧区改造,一家人搬进一套60多平方米有煤气有卫生间的新公房。10年前,女儿和小儿子像很多人一样,贷款买了新房,朱阿婆也用老两口的积蓄买下了现在的这套房。去年,市政府为上世纪80年代建的这些楼房进行了“平改坡”综合改造,朱阿婆指着焕然一新的家对记者感慨,这辈子终于圆了住房梦,真是开心。

  朱阿婆的故事是上海普通百姓住房变迁的真实写照,像朱阿婆儿女这样搬进新居的人也多得不计其数。回首曾经的“上海居,大不易”,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1991年,上海举行住房制度改革动员大会,开始推行提取公积金、提租发补贴、配房买债券、买房给优惠、建立房委会等举措。

  上海的住房制度改革随后取得了巨大成功,房地产投资规模扩大,城市建设稳步发展;广大居民居住条件大大改善,全市人均住房居住面积从1978年的4.5平方米增加至2008年的16.9平方米;初步建立了住房保障体系,改善了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上海共拆除危旧房7000多万平方米,约120万户家庭改善了居住条件。今年3月,上海又推出了旧区改造三大新政策,改造步伐进一步加快。

  与旧区改造同样受到欢迎的还有朱阿婆家受惠的旧小区“平改坡”综合改造,那些居住生活中的“急、难、愁”问题在改造中都得到了切实解决。

  住在上海常德路德怡园一幢上世纪80年代后期建造的高层建筑里的潘建英阿姨,是上海首个“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试点工程”的受益者,她的住房采用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后,电费同比下降了近一半。

  旧区动迁改造、旧小区“平改坡”综合改造或节能改造,为更多的普通百姓家庭带去生活的新希望。

上图:2009年8月12日,上海某住宅小区一角。     本报记者 沈则瑾摄

下图:2009年3月19日,上海市长宁路旁的老式居民区拆迁工地。新华社记者 陈 飞摄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