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伟大变迁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0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京电报大楼:
让动人的乐曲更悠扬
本报记者 徐 涵实习生  陈小红

   北京电报大楼经历了新中国通信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始终

 是中国数据通信业的中枢神经

  每天清晨,北京电报大楼都会发出悠扬的东方红乐曲声,这乐曲声伴随北京人走过了半个多世纪。这座1958年9月29日正式投入使用的大楼,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邮电第一个大型的重点建设项目,也是新中国第一个大型国内、国际通信枢纽,见证了中国通信业半个多世纪的变迁。

  “北京电报大楼是新中国邮电事业的象征,也是新中国电信产业发展的一个标志,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电报大楼的重要地位都不会动摇。”北京联通社会信息化办公室主任韩鼎金如此评价北京电报大楼。

  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老百姓能接触到的电信业务基本就是电话和电报,而全国的报路汇集点就是北京电报大楼。从电报大楼投入使用的那一天起,这里的灯光就从没有熄灭过,大楼里所有员工24小时轮班。在电报业务最为繁忙的上世纪80年代,电报部门有员工近700人,机器200多台,在一楼营业厅都能听见3层和4层发报机的声音。

  随着电话的普及,电报业务逐渐萎缩。2001年8月1日,当时的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取消了公众电报特急加急业务,电报淡出人们的生活。到现在,北京电报大楼全月的发报量不足10份,取而代之的是市场对数据业务的强劲需求。

  上世纪90年代起,北京电报大楼相继开通了如中国公众计算机互联网、中国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电子信箱等新兴数据通信业务,为建成首都信息高速公路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当之无愧地成为“首都信息高速公路第一站”。

  1998年9月28日,电报大楼作为当时北京惟一24小时营业的电信综合营业厅正式营业。1998年底,电报大楼工作人员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公众多媒体互联网China169,并加载了中文内容,我国的第一台服务器也正式落户北京电报大楼。从此,电报大楼的IDC机房(互联网数据中心)就成为各大内容提供商必争的“黄金宝地”,一直是最受青睐的服务器设立点。

  如今,北京电报大楼门前不再人头攒动。但50多年来,电报大楼从最早的电报业务到非话音业务,从基础数据业务到互联网业务,从宽带业务到综合信息业务,经历了新中国通信事业发展的全部过程,始终是中国数据通信业的中枢神经。这座大楼今后在国家的信息化建设中仍将承担重任,这里奏出的东方红乐曲将会更加悠扬动听。

  上图:2009年拍摄的北京电报大楼。

唐柳明摄

下图:上世纪80年代的北京电报大楼内景。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