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9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莞跨越式发展启示录
  给“新莞人”提供更好的创业、就业环境,是东莞正在创新的工作目标之一。
东莞市农民领取社保卡时露出微笑。

  在新世纪的转型中,东莞提出分两步走的宏伟目标:到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1500元,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物质生活更加富足,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实,成为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名城。到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再翻一番,成为经济繁荣发达、生态环境优良、体制法制健全、社会和谐进步、生活富裕安康的现代化城市。

东莞奇迹:

从南方农业大县到世界制造业名城

  2465平方公里的东莞,在共和国的版图上,所占的面积不到万分之三,并不显眼。但是,从1949年到2009年,尤其是过去的30年,这么一个“小不点”所积聚的能量是巨大的:

  ————2008年,东莞生产总值高达3702.5亿元,与1978年的6.11亿元相比,增长了136.9倍。

  ————2008年,来源于东莞的财政收入(不含关税)538亿元,与1978年的0.66亿元相比,增长了814.2倍。

  ————2008年,东莞固定资产总投资944亿元,与1978年的0.23亿元相比,增长了4103.7倍。

  ————2008年,东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8亿元,与1978年的2.13亿元相比,增长了393.4倍。

  ————2008年,东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275元,与1985年的791元相比,增长了37.3倍;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328元,与1978年的149元相比,增长了81.7倍。

  ————2008年,东莞外贸出口总额655.37亿美元,与1978年的0.39亿美元相比,增长了1679.4倍。

  这一系列枯燥而最具说服力的数字,有力地佐证了东莞已从全国2000多个农业县中脱颖而出,实现了巨变:从物质短缺到生活富足,从闭塞之隅到现代化新城,从南方农业大县到世界制造业名城。

  2009年1月20日,已收获众多荣誉的东莞再添一项:“全国文明城市”。这既是东莞在过去60年巨变的一个完美句号,又是东莞从容走向未来的一个新起点。

东莞足迹:

不惧困难勇于开拓创新

  2005年,虎门这个于1978年率先开放的小镇,在国家统计局首次对全国近20000个建制镇进行的综合测评中,荣摘千强镇桂冠。

  虎门的变迁,反映了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利用“双优势”(即同时具备国内格局当中的先发优势和世界格局当中的后发优势)进行先人一步的探索,取得历史性跨越。

  虎门,只是当时东莞32个镇街中走得较快的一个。在2005年那场全国千强镇的测评中,东莞市28个镇全部上榜,是全国千强镇最多的地级市,并且在千强镇的前五名中,东莞就占了三位。事实上,东莞各个镇街都以各自的特色和不同的精彩,走在一个时代的前头。如全国乡镇企业出口创汇第一镇————长安、世界鞋都————厚街、中国毛纺织名镇———大朗等。

  对于早已声名远播的东莞,外界喜欢用“东莞模式”来描述。

  而东莞这一路的足迹留下了什么?

  1978年,是东莞转型的一道分水岭,有两个标志性事件:一个是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的落户,拉开了东莞发展的大时代序幕;另一个是全国首创的东莞县来料加工装配办公室成立,一个窗口办公、一条龙服务的服务型政府为东莞经济装上了发展的“加速器”。

  在回顾1978年以来发展历程的经验总结中,东莞划分为四个阶段:

  1978—1984年,为起步阶段。这是东莞成功推动“传统农业社会”向“商品农业社会”过渡,实现起步发展的阶段,东莞的主要发展思路是以“三来一补”为切入点,发展外向型经济,同时大力发展商品农业。

  1984—1994年,为腾飞阶段。1985年,“撤县建市(县级)”的东莞开始实施“向农村工业化进军”战略,全面启动了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1988年,升格为地级市的东莞上紧了发条:大力发展联网公路、供水、供电、住宅、商业等基建设施。十年的努力,终为东莞快速生长植入了动力源。

  1994—2000年,为提升阶段。在这个时期,东莞的发展思路是推进“第二次工业革命”,即推动“劳动密集型工业”向“技术密集型工业”转变,“数量型”经济向“质量型”经济转变。以IT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并带动东莞特色专业镇的形成。

  2000年之后,为创先阶段。这是东莞成功推动争先创优,全面提升东莞综合竞争能力的阶段。东莞的城市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城市功能进一步加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现代制造业名城已经初现雏形。

东莞贡献:

共创经济奇迹 共建和谐家园

  在起步之初,技术空白、资本弱小、人才紧缺的东莞,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却能成为改革开放一个精彩而生动的缩影。

  按理说,与东莞一起的周边城市更具潜力、被人看好,因为它们当中不乏有优良的港口、深厚的文化沉积等天然条件,但是为什么珠三角乃至全中国偏偏只生长出一个“东莞模式”,并创造了经济的奇迹呢?

  在这个过程中,东莞集聚了创业者。在“新莞人”这个庞大的群体中,从打工仔到企业家的演变神话,已成了另一种“东莞现象”。而财富积累的多少是创业成果的一个尺度,2008年通过东莞邮政汇出的资金就达238.78亿元。

  在这个过程中,东莞集聚了产业链。自1992年第一家世界500强企业雀巢咖啡落户以来,东莞共引进了世界500强企业50家。同时,东莞也形成了电子信息制造业、电气机械化制造业、纺织服装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家具制造业、玩具制造业、食品

饮料制造业、化工制品制造业等八大支柱产业。其中,东莞已经集聚了信息制造企业5600多家,产业链已向研发、销售两端迈进,电脑整机配套率达到95%以上。

  在这个过程中,东莞集聚了消费力。一座人口近千万的城市,本身就具有惊人的消费力。而东莞最令人深刻的莫过于“星级酒店现象”了,目前共有星级酒店92家,其中五星级20家(包括准五星级7家),高星级酒店的拥有量在全国排行第三,仅次于北京和上海。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移民社会的形成让东莞人与“新莞人”,在文化与观念的差异中磨合,在“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城市精神感召下,踏上共生共荣之路。

  2003年,在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的竞技台上,一向低调务实的东莞跃居第七位。一时间,在全国一片惊叹声中,“东莞模式”也传遍了大江南北。

  虽然在众多的探寻与总结中,“东莞模式”没有明确的定义,但以下几个特点是人们公认的。一是外向带动、借力发展。30年来,东莞累计利用外资460多亿美元。2008年,东莞共有外资企业14000多家,出口总额655亿美元,是全国第四大出口城市,同时也为国家创造了数以百万计的就业岗位。二是发挥优势、特色发展。目前“东莞制造”成为了一个响亮的品牌。三是多轮驱动、一体发展。目前,全市大部分镇达到小城市规模,少数镇达到中等城市规模,32个镇街共同形成一个组团式的城市,全市城市化指数达到86%,城乡一体化水平比较高。高速发展的通讯与公路建设就是一个明证:2008年全市固定电话(含小灵通)用户439.4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454.29万户,互联网用户96.37万户;2008年,全市境内公路通车里程(含乡村道路)4001公里,公路密度162.3公里/百平方公里,目前东莞已与深、穗形成了一个1小时的交通生活圈。四是富民惠民、集体发展。东莞一直坚持走集体发展的道路,由集体统筹使用土地,通过建设厂房出租、兴办乡镇企业、入股外资企业等多种方式,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积累了比较雄厚的财力,确保了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至2008年底,全市村组两级集体总资产1135亿元,约占全省同级的40%,平均每个村2.04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2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328元。目前,全市农村居民不仅享受市、镇财政统一构筑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保障,还享有村、组集体赋予的各种福利。特别是在不少集体经济相对雄厚的村,村民每年都领取红利,在上学、就业、养老等各个方面都有优惠和补贴,充分享受到了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而且东莞的集体经济与市场经济充分接轨,以股份制的形式,既保障村民收入增长,又鼓励充分就业和全民创业。因此,东莞的民间财富也比较雄厚,2008年底全市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到4460亿元。

  这,无疑是珠三角农村城市化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典型样本。

东莞转型:

描绘新的发展宏图

  东莞,一直走在转型的路上。

  1978年,引进“三来一补”,是东莞开始告别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进发的转型开端。

  1994年,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东莞向质量要效益的一个经济转型的关键点。

  2007年,推进“双转型”,是东莞居安思危的一次经济与社会双重变革的大转型。

  2009年上半年,东莞GDP达1690.2亿元,仅增长0.6%,相对全国与广东省都是7.1%的增长来说,反映出东莞转型发展的紧迫性。

  国际金融危机正在考验“转型东莞”,也由此暴露了东莞经济过度依赖出口拉动发展的弊端。

  不过,幸好东莞从2007年开始着手推进“双转型”战略,再辅之以一系列大手笔的配套政策,最大限度地增强了东莞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东莞的未来,究竟往何处走?在珠三角一体化的趋势下,东莞怎样谋划自己的发展?

  东莞清晰地描绘了“三幅图景”:以信息产业为特色的现代制造业名城、

适宜创新创业安居乐业的生态城市、珠三角新兴物流城市。

  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在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看来,“东莞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是转变东莞传统发展模式、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机遇。”

  对于正在面对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刘志庚也从另一面论述“双转型”的重要性:如果东莞不推进双转型,继续依循传统的发展模式,即使不出现国际金融危机,随着土地空间、能源和水资源、人口和劳动力、环境承载力等越来越难以为继,东莞也很快就会遭遇发展瓶颈。

  值得关注的是,东莞正在打造发展新经济的“三驾马车”:松山湖科技产业园、虎门港以及东莞生态园。

  规划面积72平方公里的松山湖产业园,是以高起点规划建设、高标准选商引资、高水平自主创新的“三高”原则建设的,2001年以来,从3000多个项目中选择了400多个项目。而近3年,松山湖GDP年均增长111%,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0%,税收年均增长155.7%。

  以新型物流城市的核心为平台的虎门港,正快速驶向未来。截至目前,已有18个深水泊位码头获得国家、省有关部门核准,4个已建成投产,今年将再建成投产6个深水泊位。另外,保税物流中心将于年底封关运作。

  带动东莞绿色经济产业发展的核心————东莞生态园已于2009年4月开始动工建设。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