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后,广东电网由小网变大网,由孤网变联网,由弱网变强网……今天,南粤大地上的一条条银线、一座座铁塔、一台台变电站构成了全国最大的省级电网。
条条银线绕南粤
资料显示,1949年,广东的电网仅是一张损毁严重、覆盖面窄、技术落后的小电网,当时全省发电装机容量只有5.8万千瓦,人均不到2瓦。广州市也只有13.2千伏的线路24.6公里。
1952年,广州五仙门电厂将发电机频率从60 Hz改为50Hz,与广州西村电厂并列运行,形成广州13.2 千伏电网,这是广东电网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其后广州附近市县陆续建设35千伏和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并于1962年形成珠江三角洲110千伏电网。20世纪60年代开始省内各地区电网之间采用220千伏电压相互联网,到1980年末,全省才形成统一电网。
原广东省汕头电力局副总工程师蔡华洲回忆说:“以前电力线路普遍使用木杆,将杉木入地的一段表面烧焦,以防腐、防白蚁;后来开始使用整条浸沥青防腐处理的木杆。你看现在的电力线路普遍使用雄壮的水泥杆、铁塔了。”从13.2千伏、35千伏到110千伏、220千伏,再到550千伏,广东电网不断发展壮大。1987年首座500千伏江门变电站的建成,更高电网等级的500千伏线路开始隆重登场,广东电网逐步形成了以珠江三角洲地区500千伏双环网为中心,向东西两翼及粤北辐射的主干网架,成为全国最大的省级电网。
与此同时,广东电网与周边地区电网联系更加紧密,与华中地区、西南地区、海南、湖南、香港和澳门地区电网联网,供电可靠性和经济性全面提升。
今年以来,南方电网公司全面启动了智能电网技术研究工作。在南方电网公司的统一部署下,随着智能电网规划的明确、试点的开展,广东电网开始探索规范化、智能化电网的新征程。
华灯溢彩照岭南
1949年,广东全省年用电量才6688万千瓦时,人均用电量仅2.23千瓦时,其中农业占0.02%,工业占24.61%,而市政生活及其他用电占75.37%。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东全省仅部分城镇有电,农村用电几乎空白,后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一些城镇电网才开始延伸向附近农户供电,祖祖辈辈靠油灯照明的农民享受到了现代工业文明。
“以前居民家里会经常停电,甚至有些时候,一个星期有三天停电,剩下的那四天也不一定有电用。就算有电用的时候,也可能会因为电压低而导致电灯不够亮,日光灯也启动不了,因为家家户户一般储备着煤油、蜡烛、应急灯等等。”蔡华洲,在电力系统工作了四十年的他,是广东电力事业发展的亲历者,谈起以前的用电情况,蔡华洲深有感触。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电力事业高歌猛进,电网触角不断延伸,供售电量不断刷新纪录,自1994年以来,供售电量连续14年稳居各省区市首位。继县县通电、村村通电之后,2008年,广东电网打响了“户户通电”的攻坚战,实现了全省户籍人口“户户通电”,结束了无电自然村的历史。2008年,广东电网公司完成供电量3185亿千瓦时,售电量2999.5亿千瓦时。
全省联网后,广东电网电压质量大幅度提高。蔡华洲说:“现在,不但电灯明亮,家里电冰箱、电视、电脑等家用电器也增加了不少。电力的充足供应和电压质量的保证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可以说用电舒心了。”
如今,一座座坐落在南粤大地上的不同电压等级变电站,在一条条穿梭其中的银线联结互通下,把光明的触角传递到了城市、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并远输到香港、澳门等地。
服务更上一层楼
从“为用户供电”到“以客户为中心”、从“围着设备转”到“围着客户转”、从统一的95598客户服务平台到“电力夜市”等一系列特色贴身服务,广东电网公司在服务上从不止步———
“您好,95598服务热线,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如今,不论大小客户,不论事大事小,在广东省内只要您拨通“95598”供电服务热线,都会得到亲切的应答。
从2001年初开始,广东电网公司先后在全省21个地级以上城市建成了21个电力客户服务呼叫中心。而且,广东电网公司继续加强供电营业窗口标准化建设,拓展95598客户服务功能,使之逐步转变升级为“问题解决中心”。
客户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广东电网公司在追问中不断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手段,通过加快建设客户服务体系,构建“规划为建设、建设为生产、生产为营销、营销为客户服务”的大服务链条,大力推进协同式客户服务机制建设。
为方便城乡客户交电费,广东电网公司在原有电力营业厅台收的基础上陆续开通了银行代扣业务,为客户提供了多样的个性化选择,提供POS机自助缴费业务,客户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交纳电费。
2009年上半年,各级95598客服系统客户回访满意率均在99.9%以上,供电服务投诉举报同比减少57%。自2006年以来,广东电网公司在广东社情民意调查中连续四年夺得满意度第一。
流水前波让后波
从没有电到用上电,从简单的一根电线到电网智能化控制,从载波通信到光缆传送,从单通道到调度自动化……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科技强力支撑下,广东电网日益坚强,并坚定地向国际先进的电网企业迈进。
60年来,广东电力科技日新月异。脚踩绳梯,爬上铁塔,迎着“噼啪”作响的高压线带电作业,1958年,当时的广东省电业局供电所组织了全省第一个带电作业班,先后在不同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上,开展间接带电作业和同电位带电作业,提高工效,减少线路停电时间。随后,搬上银幕的我国第一个女子线路带电作业班————广州供电局输电工区“三八”带电作业班工作时的情形,在观众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在1986年广东首宗500千伏沙角————江门输电线路工程施工中,广东输变电工程公司与美国波音直升机公司合作,首次使用波音234型直升机整体吊装20基铁塔。在西江大跨越架线施工中,使用汽球放线新方法,用多个汽球悬吊放线的导线绳,在河上用船只牵引渡江,大大减少了封航时间。
高压线带电作业、线路施工中的“飞天入地”,只是60年来广东电力科技发展的一个缩影。几十年来,广东电网公司大力实施科技强网,运用各种先进技术、先进设备提高电网管理水平,引进和推广应用了一系列先进设备及现代化管理成果。一浪高过一浪的科技潮,推动着广东电网的跨越式发展。
守护电网生命线
从行无定法到建章立制,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几十年里,广东电网公司不断创新安全管理机制、提升电网驾驭水平,如今安全管理渐入佳境。
“据老工人和技术人员回忆,当时既没有安全规程,又没有操作和监护制度,工人每天检修或者工程施工,由供电课的配电股工程师派工,高空作业的惟一安全措施就是挂腰绳。”这是《广东省志·电力工业志》中的对解放前电力作业的一段描述。
“当年是管理不完善、调度信息沟通不及时才导致事故的,能捡回一条命是我命大福大!”因跨地域调度管理的不通畅,在停电线路上进行检修工作却被突然送来的电流击落致残的江师傅,披着衬衣看着被截去手掌的右手,向记者讲述了当年那段经历。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广东电力部门从开展职工安全思想教育入手,逐步建立和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安全监察工作,安全管理开始打下最初的基础。随后几十年,广东在精心打造一个坚强电网的同时,牢牢把握安全生产这条生命线,从软、硬件实力上下功夫,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
今年年初,广东电网公司通过与国际国内领先的安全管理基准开展对标,摆明自身存在差距,形成了自身的安全管理思路:突出抓好“三个体系一个机制”,即构筑高效安全监察体系,全面推进以风险管理为中心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打造先进的应急管理平台,建立应急综合管理体系,建立有效的责任传递机制。通过“三体系一机制”,将所有安全生产管理和作业活动纳入体系建设,实现了从运动式、被动式风险防范到生产管理与安全管理有机结合的转变。
同时,广东电网将安全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在安全生产执行理念的熏陶下,让员工在文化的耳濡目染中,逐步实现了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
截至2009年9月20日,广东电网连续安全运行5027天。 (龙建平 王小春 黄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