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9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水晶村”里的创业大军

  一个只有2600多人的小村,从事水晶产业的就达1000多人,642户人家,因为水晶走上致富路盖上小楼的就有150多户;乡村妇女因为水晶,勇敢地走出了国门。在东海县曲阳乡赵庄村这个远近闻名的“水晶村”,围绕着水晶发生的故事数也数不清。

  在赵庄村,村民见面的第一句问候不是“吃了吗”,而是“最近生意怎么样”。人人从事水晶生产交易,使得水晶的行情一直是村民们议论的热门话题:哪个地方的水晶原料成色好,价格便宜;哪户人家这个集的水晶卖出了出人意料的价格;哪个人从外地学来了新的加工工艺。

  曲阳乡地下水晶资源丰富,从上个世纪70年代当地就有水晶加工企业,群众加工水晶从80年代开始,到现在,水晶从业人数从当初的几十人,发展到1000多人。其中有从小就接触水晶的“水晶通”,也有嫁到村里从对水晶一窍不通到现学现卖的新媳妇。买卖水晶原料、从事水晶加工、水晶经纪人、一条完整的水晶产业链在赵庄村已经形成。一块看似不起眼的水晶原料经过行家的手,就能发现其中蕴藏的价值;几十块钱买一块水晶原料,打磨加工后,赚到几千上万元的传奇故事数不胜数。据统计,赵庄村2008年水晶产业的产值达到1亿多元。

  2005年,45岁从未出过远门的赵庄村妇女张延芳第一次坐上了飞机,前往万里之外的非洲国家马达加斯加,开始“淘晶梦”。张延芳从小就和水晶打交道,练就一副好眼力,什么样的水晶料做什么用途,她拿在手里掂量掂量就能够识别出来。看到村里有人从巴西、马达加斯加运回水晶赚着大把钞票,张延芳坐不住了,她筹集上百万元资金,和丈夫踏上了淘晶之路。凭着执著的韧劲和丰富的水晶识别经验,张延芳第一次出国就赚了个盆满钵满。现在张延芳和丈夫每年有一半以上时间待在马达加斯加。

  如今,在赵庄村像张延芳这样出去“淘晶”的妇女有40多人,她们思路超前,眼界开阔,大步走向国际市场。

                (王 慧)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