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9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学发展看江阴系列报道之二
改善民生从细节做起 共建共享让百姓满意

  2008年,江阴市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超过3万元、2万元和1万元,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9年位居江苏省县(市)第一。江阴市统计局的抽样调查显示,2008年,96.8%的人对自己作为江阴人感到自豪与幸福。

  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朱民阳说,“经济发展一定要落脚到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上,要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

  民生建设用“实”劲,小支点、大整合、共建设,成为江阴市改善民生、促进发展的新思路。

(一)

  江阴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高佩告诉记者,“民生建设就是要从细微处做起,从老百姓最希望的事情做起,把他们所急、所盼、所需的事情解决好。这样才能增强老百姓的认同感和主体意识,让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经济社会建设中来。”

  用每一个体民情、贴民心、顺民意的小支点,支撑起民生关怀的大理念———江阴市把做好点点滴滴市民身边事,汇聚成幸福的涓涓细流,滋润着每个老百姓的心田:

  ———城区主干道上,每个路口都建起了遮阳棚;

  ————城区居住在任何位置的市民,出门500米就能见到公园绿地,老百姓走出家门就能晨练和散步;

  ————江阴市主要路口右转弯的自行车和汽车,不再需要直角转弯,而是走三角形的长边弧线,开车人、骑车人的行驶变得更加安全;

  ……

  “民生无小事。”江阴市申港街道党工委书记季相云说,“农民住进楼房,串门不方便,我们就修建了农民公园,给大家一个交流的空间,还可以在公园里跳舞、健身,大家觉得很开心。”

  采访中,江阴市各级领导干部谈及民生话题时,都对老百姓的身边小事如数家珍。正是由于他们把老百姓的一餐饭、一段路、一次晨练、一回遮阳避雨甚至一个转弯都放在心上,“幸福江阴”才成了具体化的存在,成了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寻常体验。

(二)

  “嘟……”江阴市12345便民服务中心接线员严芳芳的分机响起。家住通渡花园的刘先生家电脑坏了,需要维修。严芳芳记录下刘先生的联系方式后,赶紧拨打电话联系家电维修点的王伟新,叮嘱其尽快为刘先生上门服务。严芳芳说,这样的便民服务电话,她每天上班要接听100多个。

  “12345,有事找政府”,已经成为江阴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宣传语。江阴市委常委、副市长计军说,“这两年,我们把整个江阴的公共事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视野的统一规划,而不仅局限于一个片区、一个部门或者一个领域。”

  在公共服务平台,“12345”整合了分散在100多个部门和单位的公共服务呼叫热线资源,建成全市统一的“听民声、采民智、办民事”的公共服务呼叫中心,城乡百姓可以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短信、互联网等多种手段进行咨询、投诉、求助、举报和建议。

  在便民服务平台,“12345”整合了在全市范围内招募的50支专业服务队伍及500个志愿者服务网点,建成了覆盖城乡的便民服务网络体系,服务内容涉及水电气抢修、家电维修、钟点工、搬家服务、旧货调剂等诸多方面。              

  “12345”还整合了江阴社区求助中心、“幸福一点通”社区养老系统、114号呼叫平台等,逐步实现了“全市域覆盖、全天候服务、全过程监察、全方位互动”,形成了快速响应市民需求的公共服务体系。  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上,近年来,江阴在全市范围内构筑起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最低生活保障为主的“五道保障线”,全市有82万人享受了各类养老保险,占劳动年龄段以上人口的85.5%,“阳光普照”的社会保障新体系初步形成。

  在公共交通事业发展上,今年7月,江阴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公共交通已经全面延伸到每个行政村。2008年以来,江阴市共投入2.1亿元用于此项工程,开辟城镇公交线路14条,日发班次632班,执行票价比原有客运票价下降了一半。

  在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上,今年底,江阴市将实现市区到最远的乡镇只需25分钟车程,截至目前,江阴已建成公路里程2199公里,路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23公里,农村公路灰黑化率达到100%。

  在城乡居民生活服务上,明年5月之前,江阴市将发出119万张市民卡,户籍在江阴的城乡居民人手一张,把劳动保障、新农合、公交出行、日常消费、银行业务、政务应用等功能整合到一张卡上,既节约社会成本,更方便市民使用。

  “大整合、大规划的民生建设,尤其是注重城乡一体化,是我们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上的积极探索,也是江阴发展到今天的关键。”朱民阳说,“在做好城乡规划一体化的同时,努力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就业保障一体化、社会管理一体化,尽可能把有利于农村发展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覆盖上去,延伸下去,城乡发展变得更加和谐。”

(三)

  8月29日下午3点左右,江阴市扬子大酒店公共自行车亭里,虽然不是高峰时段,亭内的20辆自行车还是租出了一半。在车亭旁边,设有江苏江阴农村商业银行的自动取款机,还有一个美发品牌设立的专架来放置便民的遮阳帽、手套和雨衣。江阴市原下岗女工周萍从去年11月28日起在新建的公共自行车亭实现了再就业,她的主要工作就是在扬子大酒店公共自行车亭帮助市民办理公交卡并进行充值服务。现在,周萍每个月可以领到1000多元的工资,“更重要的是,我觉得自己也在为‘幸福江阴’的建设出了一份力!”她说。

  江阴市的公共自行车系统,不仅为市民出行提供了方便,也成为解决“4045”人员实现再就业的一条途径。这个系统坚持“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公司运作、规范经营”的原则,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运营,招聘“4045”人员协助管理。据介绍,其公共自行车加上墩位、亭棚等固定设施及维护费用投入高达千万元。江阴市公交公司经理潘磊告诉记者:“发展公共自行车系统,必须走市场化的道路。我们正在加快开发团队出租、服务外包等公共自行车衍生产品。”政府通过公开招标,与该市一家民营企业合作,由后者按统一规格出资兴建硬件设施,所有广告、市场资源由其享有;交通部门则负责系统的日常维护。

  “在江阴市的民生建设领域,社会资本进入很多。”朱民阳告诉记者,“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能够由市场解决的,必须由市场解决;市场一时无法解决的,则由政府及时引导,等到社会资本进入时,政府择机退出;必须由政府投入建设的,政府就毫不犹豫地投入进去。”

  在“引资”上,江阴市把城市信息化项目的建设权和经营权也推向市场,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目前,已成功引进江阴农村商业银行投入1亿元用于市民卡工程建设,引进中国电信江阴分公司投入5000多万元建设数据中心、呼叫中心等信息化公共平台;以政府购买服务的理念,对公共服务呼叫中心、数据中心、政府门户网站等的运营和维护进行“服务外包”,不仅每年为市财政节约2000万元营运经费,还大大提高了政府信息化工程的服务质量、运作效率和系统安全水平。

  朱民阳说,民生建设要共建共享,动员全社会的参与。把这一理念贯穿于“幸福江阴”建设的全过程,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有助于真正激发发展的动力,形成发展的合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