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市场观察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09年9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土豆的价差为何这么大
万建民

  那天,母亲兴冲冲地拎回来一兜土豆,足有三四斤,个头虽然小点,但大小均匀,光溜圆滑,看起来品质不错。“太便宜了,才1块钱。”母亲说,市场里大个的土豆要1块多钱1斤,这小土豆算下来每斤才两三毛钱。

  不过对于这个“便宜”,长期生活在南方的母亲有点不理解。在老家,这种个头的土豆正是最好卖的,价格往往也最贵,她搞不明白卖菜的摊贩为什么要拿好卖的东西来搞低价促销。

  我到菜市场的时候留心观察了一下,果然见到摊主把个小的土豆一袋一袋装好了,1块钱一袋促销。可是像母亲那样觉得小土豆又好又便宜的人似乎并不多,很多街坊翻捡一下袋子里的小土豆,还是会转向一旁1块多钱1斤的大土豆。

  忍不住好奇,我就问一位熟识的邻居。这位北方土生土长的邻居也很奇怪,说:“便宜是便宜,可是这么小的土豆买回去怎么吃啊?”邻居说,他们最常吃的是土豆丝,这么小的土豆不好切丝,就算再便宜,她也不会买。

  原来如此!看来摊主促销的行为,还是基于供需关系影响商品价格的经济学原理。摊主未必知道为什么小土豆没人要,但现实中顾客挑剩的都是小土豆,他自然会将挑剩的小土豆低价促销。对他来说,销售成本已经分摊到卖出去的大土豆中了,此时不管多低的价格,能卖出去就是利润了。

  可是在南方老家,为什么反而是小个的土豆好卖呢?道理其实是一样的———吃法不一样,决定了消费者的需求不一样,再进而决定不同土豆的价格。

  在老家很少吃“醋溜土豆丝”,我们管土豆叫“芋艿”,为了和芋头区分,有时候也叫“洋芋艿”,常见的吃法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小吃,二是入菜。小吃的做法北方几乎见不着,叫做“烤芋艿”。说是烤,其实是用盐煮。在红锅内先放适量盐,再放入洗净的土豆翻烤片刻,然后加水用旺火煮,煮熟后改小火将剩余水分焙干。此时的芋艿就会散发出独特的香味,表皮覆着一层薄薄的盐花,还布满细密均匀的褶皱,看起来非常精致,剥开来尝一口,香糯可口。印象中小时候在土豆收获的季节,每天下午空气中都弥漫着烤芋艿的香味,老人们在午后的阳光里端出一碗香喷喷的烤芋艿,一边喝着自家酿的地瓜酒,那满脸的皱褶就跟烤芋艿上的皱褶一样,细密均匀。按照这样的做法,土豆的个头自然不宜过大。大了很难煮熟,必须切开,而切开之后,咸味就渗透到土豆中间,不但吃不出香甜味,而且会咸得难以下咽。

  土豆入菜的做法有很多,和北方也多有差异。举常见的两种为例:一是“烩芋艿”,一是“压扁芋艿”。“烩芋艿”的做法很简单,把土豆切成块状,蒸熟了之后剥去表皮,下油锅翻炒,放酱油、盐和香葱起锅即可。“压扁芋艿”是农家人的通俗叫法,做法大致相同,把去皮的整个土豆稍稍压扁,下油锅炸成金黄色,放调料起锅。这两种做法都要先把土豆蒸熟,“烩芋艿”可以切成块状,需要个头适中的土豆;而“压扁芋艿”用的是整个的土豆,个头要求更小。鉴于这两种做法是老家人们最常见的吃法,整个市场对于土豆的需求,自然倾向于个头较小的了。

  我把这个道理跟母亲说了,没想到母亲又冒出来一个问题:为什么商人们不把大土豆留在北方,把小土豆都运到南方老家那边去卖呢?现在信息这么发达,难道他们不知道这个市场信息吗?

  是啊,为什么土豆不能完全按照市场需求来卖呢?我想这大概是因为成本的问题,把北方市场上的小土豆分拣出来运到南方市场卖,中间的成本恐怕比利润还高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