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7年起,北京市西城区开始着手建立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创新平台。该试点项目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德胜门社区服务中心及展览路社区服务中心组成,覆盖周边23万居民。
“目前,我们已经在区内搭建了三级医院、区属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辐射型服务网络,辖区内的医疗资源得到了有效合理的利用。”北京市西城区卫生局局长边宝生在接受采访时说,“这些资源的有效整合离不开IT技术的支撑。”
据了解,西城区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创新平台通过引进IBM提供的创新整合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将区域优质医疗资源进行整合,使“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居民就诊就医模式成为现实。在区域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组织监督下,整合包括中心医院、区属医院、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等部分区域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及其资源,形成了各医疗机构间功能互补关系的新型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比如,针对严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等,建立了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1类疾病专家与社区全科医生共同组成的以慢性疾病为中心的疾病管理团队。在北京市卫生局的指导下,制定统一的接诊程序、统一的检验质控、统一的诊断标准、统一的治疗原则、统一的慢性疾病管理方案以及统一的康复计划,使慢性疾病患者在社区就可以得到全面、系统、规范的治疗和康复服务。
医疗共同体创新平台的建立,也让北京西城区居民的不同医疗需求与医疗机构实现了有效对接。比如,纳入医疗机构的社区医院和大医院之间,可以实行网络视频会诊,大医院的专家可以通过视频软件,进行远程会诊,患者可以就近得到诊治。
在展览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常淑玲向记者介绍了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创新平台给社区卫生服务带来的新变化。“我们社区的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通过分工合作,在共同体创新平台实施的几个月内,已经有10多位病人通过信息平台实现了双向转诊”,常淑玲说,“这既方便了附近居民就诊,同时也提高了社区卫生的服务品牌。”
同时,依靠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技术力量,展览路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也促进了自身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发展,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业务水准、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得到提升。“为达到共同体创新平台上的分工要求,社区医疗服务水平必须与中心医院的标准相统一。”常淑玲说,“这大大增进了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同感和信任感。”
而在德胜门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自2007年9月启动西城区医疗共同体创新平台之后,该中心就诊人数有了明显提高。据统计,该社区覆盖周边12万人,2008年的就诊人数达到了15万人次,比2007年提高了24%。各种医疗机构之间形成了多方共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