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青海省湟中县元山尔村的农村书屋,记者正好遇到前来查找资料的村民李金元,“这几天,家里种的油菜长了病虫,洒过农药也不见好,我过来看看有没有治虫病的书。”李金元说,“有了这个农家书屋,对我们来说真是太好了!不管是种植户,还是养殖户,出现了问题,都可以来这里找答案。”今年5月,湟中县投资了104万元,在元山尔村建起了农家书屋、文化娱乐室以及文化广场等文化设施,并配备了图书、体育健身器材,让山村里的农民切切实实感受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成果。
湟中县地处湟水中游的河湟谷地,是青海省重要的农业区,也是我国西部早期文化发祥地之一,湟中县曾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2007年被确定为文化试点县,全国“图书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县。
加强文化基础建设
作为青海省的人口大县,湟中县在大力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把基层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从满足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出发,积极推动村级文化室建设。目前,全县有县级宣传文化中心1个、乡镇文化站15个,文化大院8个,村级戏台110个。今年建成村级综合活动室120个,新建“农家书屋”49个,为49个村配备了122.5万元的图书、报刊、光盘等文化用品。从2007年起,湟中县通过实施“文化进村入户”工程,为203个村级文化室、42个农村剧团、47个曲艺队、10个灯影社、10个文化中心户配备了价值500万元的文化体育设备,图书20余万册。
文化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让群众体会到了文化建设的成果。为了充分发挥这些文体设施的作用,湟中县结合传统文化节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特别是农闲时节,全县农村都开展曲艺、社火等演出活动。
63岁的王义芳老人,既是一名皮影制作的技艺传承人,也是一位皮影演员,每年农闲时节,他都要组织一些村民排练皮影戏,“我们几个人喜欢耍皮影,现在有人请我们出去演出,在农闲时,我们靠耍皮影也能收入不少。”
王义芳老人的皮影戏团只是湟中县众多文艺团体的一个缩影,全县267支农村社火队结合民俗活动将社火表演与现代歌舞相结合自编自演各种文艺节目,93个农村曲艺队、26个业余剧团利用农闲季节不定期地为群众演出,丰富当地群众文化生活。湟中县政府也因势利导,多次组织农村业余戏剧分片汇演、乡村民间艺术展示擂台赛等群众性活动,去年,湟中县曲艺队代表青海省参加了全国首届农民艺术节并获得了三等奖。
培育特色文化
湟中县在大力建设基层文化的过程中,也逐步探索出一条特色文化产业的路子。湟中县是河湟地区民间文化艺术的汇集区,为进一步挖掘出丰厚的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湟中县投入300多万元,全力打造农民画、堆绣、雕刻、银铜器、泥塑、镶丝唐卡、藏毯、壁画等8种民间传统工艺组成的“八瓣莲花”特色文化品牌。目前,全县已建成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龙头企业5个,成立了湟中民间工艺“八瓣莲花”研发中心,并将“八瓣莲花”纳入了阳光工程。
湟中县通过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培育新型农民,不断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实施阳光工程,开展农业科技、劳务技能培训。全县各类企业和家庭作坊吸纳员工近20000人,文化产业创造的产值达到2.5亿元。农民乔应菊作为堆绣技艺的传承人,不仅有政府免费提供的工作室,还开起了自己的堆绣工艺品店。
通过各类文化技术培训,湟中县培养了一大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近年来共培训农民工20万人次,70%以上的农村青壮年掌握了多种实用技术。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湟中县把创建文化中心户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工作的抓手,通过村民推荐、政府评审等方式,在全县培育市级文化中心户7户、县级文化中心户28户。为使文化中心户在倡导文明新风、科技致富方面起到表率作用,湟中县投入20多万元,为文化中心户开展活动提供基础设施和经费保障。现在,全县的文化中心户基本做到每月举办一次规模较大的曲艺演唱会,每半月举办一次文娱活动,两个星期举行一次普法教育或农业技术培训。
县里开展的“文明村”、“小康村”、“文明户”、“信用农户”的评比活动,各乡镇、村社开展的“孝亲敬老”道德评议活动,不仅活跃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也带动了周边村镇文化活动的开展。
湟中县通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各类文娱活动以及利用文化产业的带动,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纳入到基层文化建设之中,形成了人人参与、户户参与、自我管理的文明创建氛围,做文明事、当文明人、争文明户在农村蔚然成风,农村社会呈现出了和谐稳定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