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波浩渺、风光旖旎的沂河,纵贯城市南北,两岸是郁郁葱葱、造型各异的广场、园林,远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
眼前这一幅美丽的画卷,让记者对革命老区临沂有了新的认识:一座风光无限的江北水城,正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临沂因濒临沂河而得名。依水而生,依水而建,城水相依,也正是这个老区最大的城市特色。据统计,临沂水资源占山东省的六分之一;境内河流众多,仅中心城区就有沂河、涑河、青龙河、柳青河、陷泥河等纵横贯通。
曾几何时,受城市工业和生活污染影响,这些纵横交错的河流成了当地人日常生活中最大的烦恼:
“过去涑河岸边,杂草丛生,垃圾遍地,人们只能敬而远之。”年逾古稀的陆世珍,就住在穿城而过的涑河边,对此印象深刻。
穿西城而过的陷泥河,全长8866米,流经11个社区,沿岸居民众多,此前也是一片“苍蝇满天飞,污水遍地流”的景象。
“作为‘母亲河’的沂河,那时候是临沂城的‘界河’,100多公里的河上只有一两座桥东西连接,极不方便。”常年在沂河边上开车的司机周维新回忆道,“当时河东一片荒凉,杂草丛生。”
为塑造城市特色,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从2003年开始,临沂市聘请两院院士吴良镛、周干峙等著名专家为城市规划顾问,确立了“以河为轴、两岸开发”的生态水城建设总体思路,努力打造以水为魂的最佳宜居城市。
围绕做“活水”文章,临沂把防洪、蓄水要求与休闲、观光要求结合起来,将河堤改建为滨河大通道;投资196亿元开发治理小涑河,“北方的秦淮河”显露雏形;投入280亿元建成了围绕市区106公里的滨水文化走廊,被评为国家首批水利风景区,滨河湿地也跻身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行列。
与此同时,临沂联合河流上游城市,共同取缔了小淀粉、小化工、小电镀等5000多个对水源污染较大的项目,从根本上改善了河流水质。2008年,临沂全市万元GDP电耗、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同比降幅分列山东省第3位和第2位,并成功创建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成为山东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试点市。
根据计划,到2009年底,临沂全线贯通的沂河生态路总里程近200公里,滨河生态公园依托自然岸线,规划面积1800公顷,沿河两岸宽50米至200米的二滩绿地系统现已完成,规划中的9大广场、18个特色园区和水上公园、游艇、音乐喷泉等游乐设施已基本建成。2006年,临沂市沂河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经过5年整治,“一个天蓝、地绿、水清、街净、路畅、灯明、墙洁、楼美的新临沂正在沂蒙大地上呈现,并不断惠及着千万市民。”临沂市委书记连承敏如是说。
水活了临沂。放眼沂河、祊河两岸,水、桥、路、堤、坝相依相连,广场、绿地、林荫、小道、河岸、灯光相映相照,游艇码头、沙滩球场、音乐喷泉、儿童乐园等休闲、娱乐场所一应俱全;陷泥河边已是“绿树两岸绕,清水河中流”;涑河也已被规划为兼具水乡风情和商业旅游功能的“北方的秦淮河”。
2007年,在环境保护部组织的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全国共有6个地级城市公众满意率高于90%,临沂是其中之一。
现在,一有时间,周维新就会骑着自行车,沿着新修的滨河大道,看看城市的变化。每当有外地的朋友来,他都会开车带他们去看沂河的新貌,“那个自豪劲儿,甭提了。”
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优势,让临沂汇集了越来越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2005年,该市被浙商评为最具投资潜力城市;2006年被列为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价值中国城市第21位;在中科院公布的《2008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临沂位居中国城市增长竞争力第5位。目前临沂不仅成为全国闻名的红色旅游胜地,也是新兴的生态旅游城市。
如今,漫步临沂城,绿荫匝地,碧水绕城,人们精神振奋,意气风发。昔日的革命老区迸发出蓬勃生机,正向富裕、美丽、文明、生态的现代化宜居城市大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