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山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一座融现代商贸城、山水生态城、历史文化名城为一体的新临沂城正迅速崛起在沂蒙大地上,更多更美的歌曲正被人传唱,如同大型水上实景风情歌舞《蒙山沂水》主题歌里唱的:“我的家乡飞出一支歌,飘过蒙山高,流过沂水河。我的家乡就是一支歌,唱得日子甜,唱出人心和。”
文化产业兴
一个“火线桥”的故事,记者在临沂有三次加深认识的机会,分别出自一张照片,一场风情歌舞,一部电影。
在沂蒙,有一红一绿两条旅游线路。红色,指以红色名城临沂为中心,以孟良崮战役遗址、新四军军部旧址等八个纪念区为主体的“一个中心、八个组团”红色文化聚集区。绿色,是指有着“岱宗之亚”美誉的巍峨蒙山。
临沂市一所乡镇中学的历史老师李俭坤就和他的同事一起走完了这两条线路。站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两大展厅之间,李俭坤兴致勃勃地介绍说,“战役厅的主题是英雄战士奋战,支前厅的主题则是人民群众的支持,两大主题结合在一起,那就是咱们沂蒙的人民英雄。”
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第一展厅,有这样一张照片:几名沂蒙妇女站立水中,用肩膀扛起了门板,用身体为孟良崮战役中的华东野战军搭起了人桥,任凭枪林弹雨,这些沂蒙山的“红嫂”们岿然不动,此情此景让人动容。
同样一个故事,在沂蒙被演绎成一出大戏。
8月13日晚上8点整,临沂市沂河的中心岛上,一台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拉开帷幕,几千个座位座无虚席。隔着水面实景大舞台,临沂的一位位历史人物的故事在舞台上依次展现,委婉动听、脍炙人口的《沂蒙山小调》以不同形式贯穿始终。
当舞台上的红旗换成了篝火,一队沂蒙红嫂肩扛着门板搭起了人桥,观众中间掌声雷动,屏幕上出现了“火线桥”的介绍:1947年孟良崮战役,李桂芳等32位沂蒙妇女,拿门板搭起了人桥让一个团的兵力过河。
75岁的刘宗汉带着12岁的孙子来看了这场演出。他说,从“火线桥”到推车送粮、送子参军,“蒙山沂水”会让孩子记住这些故事,记住这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画面。
事实上,早在2004年的弘扬沂蒙精神13项系列活动中,临沂市就推出了大型乐舞诗剧《沂蒙颂歌》等3部精品。这次《蒙山沂水》演出,重新整合了文化资源,将沂蒙故事和传说打造成了留住游人的文化产业项目。
第三次感受“火线桥”,是在临沂观看电影《沂蒙六姐妹》。影片中,伴随着枪声和大雨,来自蒙阴县野店镇烟庄村的6位女青年义无反顾地跳入河中,与其他姐妹一起扛起门板架起人桥,影院里寂静无声。短短一个月的时间,这部电影在临沂试映期间的票房收入就超过百万元。
“电影的票房证明了老百姓的欢迎程度。临沂是山东首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市。2006年,我们就率先召开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动员大会。如今临沂不但形成了‘一个中心、八个组团’的红色文化集聚区,更让我们感到欣喜的是,老百姓也表现得非常踊跃。”临沂市委书记连承敏说。
近几年,临沂文化产业以年均40%以上的幅度高速增长,占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不足1%提高到3.9%。今年上半年,文化产业投资增幅达52.2%,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一批特色文艺精品绽放异彩。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丁凤云说起临沂的文化,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国内第一部水上红色文化大典《蒙山沂水》,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重点献礼影片《沂蒙六姐妹》,即将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的大型电视连续剧《沂蒙》,美丽如画的文化临沂将不断推出更多更好的文艺精品!”
工业支柱强
到了沂蒙老区,首先见到的却是“新区”。几大产业的蓬勃发展为临沂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城市面貌更是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丝毫找不到半点“老区”的影子。
45岁的周维新是临沂交运公司的老员工。说起临沂,老周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更是滔滔不绝。他说,开车的人最能体会到城市的变化。“临西一路改名叫通达路;有了商城后临西二路改名叫商城路;为了生意红火临西四路改名叫兴隆路;临西八路改叫工业大道是因为那里建起了工业园。”周维新对临沂的每一处变化如数家珍。他还有一个爱好,就是骑自行车走街串巷,感受和享受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的变化。
如今的临沂市区,沂河穿城而过,无论是沿岸大型的雕塑、市民广场、连片的小区,还是岸边的湿地公园和齐整的马路,无不让人对这个昔日革命老区的新貌感慨不已。
“弘扬沂蒙精神、建设经济文化强市”,今年临沂市以此为主题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类似的解放思想大讨论,他们已经连续搞了六年,一年一个主题,一次比一次深入。沂蒙精神如何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山东金正大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晓义表示:“艰苦创业、开拓奋进、不甘落后,在我看来,这是我们沂蒙人民最朴素的品质,也是我们金正大创业的法宝。”
1998年建厂的时候,金正大还是临沂市临沭县一家生产工艺简单的肥料厂,但一开始,负责人就认准了产学研结合的路子。
金正大的董事长万连步毕业于农学院,创业伊始,他就瞄准肥料市场的高端产品————以氮磷钾为基本元素的中微量多元素复混肥料,金正大引进先进的专利技术,开始在肥料领域大展拳脚。
2001年,万连步考察欧洲市场时,在一家大型超市看到一种名叫缓控释肥的产品,不禁大吃一惊:这种化肥的价格是普通化肥的10倍,利用率高达60%以上。从2002年开始,公司联合山东农业大学进行缓控释肥的开发。2006年3月,金正大集团第一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缓控释肥生产线正式投产。如今,金正大集团由生产普通复合肥的小公司发展成拥有37项专利的亚洲最大的缓控释肥生产基地。
在金正大的带动下,临沭县的肥料企业与36家高校及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技术合作关系,先后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60多项,实施科技创新项目51个,转化科技成果42个,成为全国最大的复合肥研发、生产和销售基地。
临沂市市长张少军向记者介绍:“围绕建设经济大市、商贸强市、文化名市和宜居城市,临沂的工业日渐强壮,如今已形成了机械装备制造、化工、冶金、建材、食品、木业、医药、纺织8大支柱行业。2008年,这8大行业完成增加值668.5亿元,占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6%。”
截至2008年底,临沂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769家,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33家,利税过亿元的27家。
商贸物流旺
“南有义乌,北有临沂”。商业的兴盛带来了物流业的发展,如今,日益壮大的物流业正支撑着临沂的商贸走向全国。
临沂市物流协会会长、临沂财源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娟给出了一组数据:临沂物流业共有13.8万从业人员,3万辆专业配送车,在山东全省范围内配送普通货物都是2.5元每件起步,价格比山东省其他城市的物流企业低20%,比全国物流企业平均水平低25%至30%。
“600公里以内所有货物全部次日到达,1500公里以内2天到达,3000公里以内3天到达。”高娟说,过去是商业带动物流发展,如今是物流业支撑商贸业做强做大。
1981年,临沂城郊的农民在汽车站附近自发摆起了地摊,迅速形成第一代集贸市场;1982年,当地工商部门筹资26万元盖起了玻璃缸瓦大棚,八方客商蜂拥而至。1986年,在政府的扶持下临沂首家专业纺织品批发市场建立,到了1992年,临沂的专业批发市场已达36处。
1994年,高娟将自己的房子作抵押买了一辆客车跑客运,“车里坐着客商,车顶放着货物。”1996年又买了一辆货车跟着客车跑,并在市场旁边租房成立配货站,运输、配载同时经营。1998年,高娟的物流公司开始盈利,也正是那一年,临沂的物流业迎来了大发展。
临沂市照明电器行业协会会长、临沂天马灯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同光对临沂商贸物流业的发展感同身受。刘同光1990年开始经营灯具,3年后他租下了800平方米的两层店面,专做批发。2000年,刘同光将公司发展重点放在渠道建设上,仅保留了雷士、阳光照明等4个品牌,在山东和苏北地区有500多家固定客户。
“山东全省和苏北地区,只要客户一个电话,第二天一早保证将货送到家门口。”刘同光说,“充足的货源大大降低了成本,便捷的交通让交货时间有了保证。”现在,刘同光的天马灯饰公司有7000平方米的店面,规模在山东省首屈一指。物流已成为经营灯具的一大优势,临沂也发展成为全国第二大灯具集散中心。
临沂交通优势明显。京沪、日东、青莱三条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兖石、胶新铁路形成十字交叉,距岚山、日照、连云港三大港口均在100公里左右,距青岛港200公里,临沂飞机场开通了多条国内航线。临沂市立体交通大格局已经形成。“临沂的物流业之所以发达,因为我们的配送系统不仅有大动脉,还有毛细血管,全国县级城市中基本上都有我们的网点。”高娟说。
而对临沂来说,商贸物流业还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首先是来自市委、市政府大力改造提升临沂商城的决策,作为“六个改造提升”战略的首要,投资1亿元建设的全国一流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已经投入使用;其次是对传统物流园区向现代物流的转变改造;再就是大力发展地产品工业,实施以商兴工、以工促商、工商结合发展战略,打造工商复合型城市。
今年上半年,临沂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38.99亿元,增长1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92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420元,分别增长11%和11.6%。
“建设中国最美丽的城市”,老区临沂将会不断带给人们新的惊喜。
题图 美丽的沂河河畔,成为临沂市民健身休闲的好去处。 刘斯峰供图
左图 临沂中国商城会展中心。
潘月胜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