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8月5日,随着我国第9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的成功发射,一批农作物种子、菌种和昆虫等地球生物被送向了遥远的天际,开启了我国农作物种子首次太空之旅。此后,我国又连续发射了5 颗返回式卫星,除了搭载育种材料外,还搭载了部分测试仪器,我国航天育种研究工作全面展开。
1991年随着“航天效益工程”的提出,航天技术要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发展要求成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则。航天育种也列为航天效益工程的一个重要项目。1994年,经过农业专家、生物专家、航天专家近10个月的评审,航天育种的前景令与会专家充满信心。
1996年1月16日,第一次全国航天育种技术交流研讨会召开。王淦昌院士联合7位著名专家学者联名给中央写信,建议把航天育种工程列入国家计划,发射一颗农业卫星,为我国农业发展服务。同年,农业部正式将“作物空间诱变育种”列入“九五”部级重点课题。
2002年,科技部将农作物航天育种课题正式列入国家“十五”863计划,为航天育种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农作物航天诱变育种课题不仅意味着世界上从此有了航天育种的概念,而且,目标直指育种卫星。
2003年4月22日,国务院批准了《关于审批航天育种工程项目可行性报告的请示》。同年5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防科工委共同下达了《印发关于审批航天育种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请示通知》。项目建设内容包括育种卫星的研制、发射、回收,地面育种试验,机理研究与模拟试验等部分。总投资2.85亿元。
2006年9月9日15时,历经10年努力,我国第一颗、也是世界上迄今惟一一颗专门用于航天育种的卫星————“实践八号”成功发射。
2006年9月26日,我国首颗航天育种卫星“实践八号”卫星返回农作物种子交接仪式在北京举行,航天育种工程迈入地面选育阶段。
2007年,航天育种课题继续被列入国家“十一五”863计划,进一步突出了航天诱变技术创新与突破性品种的培育目标。
2008年,依托国家航天育种工程的“空间环境农业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被列入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