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记者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9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广东全面打造高新区科学发展新高地
本报记者 庞彩霞

  8月25日,记者从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作会议暨科技奖励大会上获悉,广东省对进一步推进高新区工作、加快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进行部署,并提出要把高新区建设作为贯彻落实“双提升”战略的突破口和重要工作抓手,引起了广泛关注。

  贯彻落实“双提升”战略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广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项具体举措,是调整产业结构和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决策,对广东经济发展将具有积极深远的影响。

“双提升”创造发展新机遇

  广东省委十届五次全会提出的“双提升”战略,其核心内容是“提升产业竞争力、提升自我创新能力”,目的是着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链高端环节,完善创新创业环境,集聚高级创新要素,推进核心技术的创新与转化,促进协调持续发展。

  目前,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实施双提升战略,既符合广东发展的现状,也是实现突破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此,广东民营进出口商会副秘书长曾旭林表示,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冲击最大的主要是依赖进出口的企业,而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对外贸易在全国的地位举足轻重,因此,提升产业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对广东的现实意义非常重要。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但是广东高新区仍表现出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今年上半年,16个高新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112.14亿元,同比增长23.4%,增加值率从2008年的23.1%上升至23.5%,净利润同比增长了17.9%;出口额281.6亿美元,同比增长27.5%,与全省出口总额下降状况形成鲜明对比。

  另外,一大批重视研发投入的企业生产和销售不降反升,甚至趁机到海外并购掌握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的中小企业。今年一季度,深圳华为技术、中兴通讯、比亚迪、腾讯,广州金发科技、迪森、威创视讯,东莞生益科技、新能源科技,惠州亿纬锂能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产值保持了30%以上的高速增长。

  有产业研究专家分析认为,高新技术企业抗风险能力缘于其创新能力和市场活力,而掌握产业核心技术更是掌握了市场的话语权。加快实施“双提升”战略,是广东产业升级的需要、也是提升区域经济实力和区域竞争力的基础。

自主创新是关键突破点

  从1991年开始,广东省的高新区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弱变强的过程,现已发展成包括6个国家级高新区和10个省级高新区的发展集群,并成为拥有国家级高新区最多的省份。经过10多年的努力,高新区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不少企业在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产品和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广东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速达到20%以上。

  对此,高新区贯彻落实“双提升”战略的关键在于自主创新。只有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提升产业竞争力,因此,创新是实现“双提升”的基础。目前,广东仍有很大部分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依赖型产业,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缺乏自主技术、自有品牌和核心竞争力。随着去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这些低端产业受到很大冲击,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因此,只有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才能使产业和企业做大变强,而发展高新区又是推进两个提升的重要突破口和关键途径。高新区作为创新资源的高度集聚区,可以充分发挥高新区“创新极”的溢出效应,通过人才流动、信息交流、技术扩散、成果转化和平台建设,促进创新要素在周边区域的合理流动和有序扩散,带动广东省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同时,通过合作与竞争,在广东省形成以高新区为技术创新辐射中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域,通过产业的配套,提高高新区高端产业的聚集和辐射能力,形成产业上下游配套的梯次发展格局,带动全省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而据科技部最新公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8》显示,广东的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位居全国第二,仅列上海之后。其中,企业创新能力首升全国第一。在创新的经济效益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两方面,广东也领先于其他地区。从这一方面来看,广东加快实施“双提升”战略具备了良好的条件。

高新区建设定位更清晰

  新的形势面前,高新区成为广东实施“双提升”战略的突破口。

  广东省科技厅厅长李兴华分析认为,以高新区作为实施“双提升”战略突破口,主要原因是高新区的产业具有较高的附加值、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体现了产业高端化的方向,成为全省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先导力量。另外,高新区也是高新技术企业、高端人才及研发机构的聚集地。

  据介绍,2008年,全省高新区GDP达2729.97亿元,高新区每平方公里产出GDP达108375万元,是珠三角地区4650万元的23倍,全省1986万元的54倍;高新区从业人员的人均GDP达到20.77万元,是珠三角地区5.42万元的近4倍,是全省3.76万元的5倍多。

  高新区还集中了广东一半以上的企业技术开发机构、三分之一以上的研发科技人才,以及广东省约一半的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广东6个国家级高新区的企业共建立3301个技术开发机构,占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机构总数的53%。科技人员17万人,占全省的30%;在重新认定的1831家高新技术企业中,高新区内就有912家,约占全省的49.8%。

依托“双提升”确定新目标

  “双提升”战略的加快实施将使广东全省高新区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根据“双提升”战略的实施目标,力争到2012年,全省高新区营业总收入达到2.4万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2万亿元,研究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额比例达到4%,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大幅提升,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孵化和产业化基地。到2020年,全省高新区拥有一大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集团和重大原创性产品,发展成为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开放型区域创新集群。

  在园区发展方向上,广州、深圳高新区要率先跨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列,珠海、中山、佛山、惠州等国家级高新区和东莞高新区积极创建国家级创新型科技园区和特色鲜明的自主创新基地,其他各高新区要根据自身条件积极打造成国家级特色产业园区和省级特色产业园区,并积极推动东莞、肇庆、江门等条件成熟的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

  以“双提升”战略为带动,以高新区建设为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广东调整产业结构和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正在加速,广东也正在迎来和抓住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