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电影坚持“以我为主、互利共赢”的方针,大力组织推广中国影片海外公益展映,大力推动制片企业海外商业促销,大力推动电影频道海外落地,加强对外合作拍片,不断开拓海外市场,加大“走出去”力度,使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日益增强。
名扬海外的中国电影
去年12月在法国巴黎举行的“巴黎中国电影展映”,主办方通过展映10部中国电影新作和10余部中国戏曲电影代表作,向法国观众展示了中国电影的魅力。法国观众看了《集结号》等电影后纷纷表示,中国电影非常好看,希望看到更多的中国电影。
自1905年中国电影诞生以来,无论早期的《渔光曲》、《小城之春》,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红高粱》、《霸王别姬》,这些蜚声国际影坛的中国电影都以精良的制作技艺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赢得众多国际电影节的青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与进展,中国电影也经历了一个体制不断改革、市场日益繁荣的历程,在走向海外、追随世界电影发展潮流的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984年,陈凯歌执导的《黄土地》为中国电影推开了国际影展获奖之门。1988年,张艺谋的影片《红高粱》一举荣获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金熊奖”,令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电影开始在海外影坛崭露头角。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电影更是在国际影坛“遍地开花”。1990年,张艺谋的《菊豆》在国际影坛连创佳绩,分别获得法国第43届戛纳电影节的路易斯·布努埃尔特别奖、西班牙第35届瓦亚多里德国际电影节的“金穗奖”、观众评选最佳影片奖,以及美国芝加哥国际电影节“金雨果奖”等奖项。同年,由张艺谋执导的另一部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又获得意大利第4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国际影评人学会大奖。1993年,陈凯歌的作品《霸王别姬》荣获4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国际影评人联盟大奖“费比西奖”、第51届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等一系列国际奖项。进入21世纪,顾长卫等导演的作品接连在国际知名电影节上获奖。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认为,目前世界上重要的国际A级电影节上几乎每年都有中国电影参赛,这些电影节还会邀请中国导演或者中国演员做评委,甚至做评委会主席。如果这些电影节没有中国电影参加,参加者都会觉得是一个遗憾,这说明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中的确占有了一定的位置。
中国电影在世界舞台上群星闪耀,中国电影制作也以更加开阔的国际视野,不断扩大向海外市场输出的规模,从1980年到1992年,共向107个国家和地区商业性输出长短影片近500个节目,2373部次。
2002年,张艺谋执导的《英雄》横扫国内外电影票房,其精良的制作和厚重的内涵成为当年影坛津津乐道的话题。而在近几年,随着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力度不断加大,一批优秀的中国影片频频闪耀世界银幕。
中国电影产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赵实在2008年表示,电影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高度重视开拓海外市场。
对此,尹鸿认为,“电影在传播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特殊性,作为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是一个最好的传播中国文化的媒介。”
赵实表示,长期以来,中国电影缺乏国际贸易的经验,缺乏引发国际共鸣的电影产品,在全球电影贸易中处于逆差态势。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进口分账大片增加到每年20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这种情况变得更加明显。为此,广电总局鼓励电影企业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合资合拍合作领域,大力实施“走出去工程”,通过规模举办影展、规模促销,加快电影频道海外落地,加大中国影片向海外规模化推广的力度,逐步扩大海外市场,增加我国电影产品在海外市场上的份额,迈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新步伐。
按照国家广电总局“继续巩固和扩大与各国的电影文化交流渠道,与各国政府、国际电影节展、电影机构、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等建立广泛友好的合作推广机制,有组织地规模举办中国电影展”的部署,在相关部门和组织的大力推动下,在一系列国际电影节和国际电影市场的平台上,中国电影的知名度不断提升。比如,借2007年戛纳电影节60周年之际举办的“2007戛纳电影节中国电影产业论坛”,是戛纳电影节60年来首次为一个国家举办电影论坛,反响十分热烈,海外电影人士争相参加,论坛会场座无虚席,有效提升了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在国外举办中国电影展,也有效拓展了中国电影商业销售渠道。比如,2005年举办的好莱坞中国电影节,反响巨大;去年9月在加拿大温哥华拉开帷幕的第四届好莱坞中国电影节,携《集结号》等16部中国影片,先后在温哥华、洛杉矶和澳大利亚的悉尼巡回展映。
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每年在境外举办各种形式的中国电影展(周)50多次,展映国产影片400多部次。每年选送200多部次国产影片参加近百个国际电影节,其中不少影片在重要的国际电影节上获得重要奖项。
在“走出去”的同时,我国还积极
实施“请进来”战略。由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主办,创办于1996年、旨在将优秀国产影片推向海外市场的“北京放映”,现已成为继“洛杉矶放映”、“伦敦放映”之后的第三个国际性大型电影放映活动。上海国际电影节则成为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认可的11个国际A类电影节之一、目前中国唯一的国际电影节,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外界关注,影响力与日俱增。
去年,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上战绩骄人,共有45部影片销往61个国家和地区,海外总收入达25.28亿元,比上年增长5.08亿元,增幅达25.15%。与此同时,249部次中国影片入围102个国际电影节,其中有39部影片在24个电影节上获得了72个奖项,比2007年增加了23个,增幅为47%。
探索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有效途径
许多业内人士指出,合拍是中国电影“走出去”的一种有益尝试。此举可利用外资合拍方的渠道提前进入海外市场。比如电影《赤壁》在日本热映,就得益于日本投资方对影片的大力发行宣传。
目前的情况表明,合拍确实也是中国电影走出去的主要渠道,实现的海外票房主要来自合拍大片。据了解,从《英雄》、《十面埋伏》、《无极》等,到《梅兰芳》等,都采取了合拍形式,而这些影片在投拍时已经按其投资结构分割了全球版权,提前进入海外市场。
还有一些业内人士指出,在电影制作方面,找准海外市场定位,用更加国际化的叙述方式、题材、类型吸引海外观众,是目前许多电影制作公司和导演拓展海外市场的主攻方向。
为了开拓中国电影的海外市场,借鉴国际发行公司的成功经验,中国电影海外推广中心于2004年组建成立,两年后改制为股份制公司,成为中国电影走向海外的宣传推广和销售服务的国家级平台。这家公司几年来通过国际电影节和国际电影市场等现有平台,加强与国外官方或非官方机构的合作,组织国内制片单位,积极参与各类国际影展等文化交流活动,并精研目标市场现状,建立客户档案,建立中国电影在目标市场的追踪记录等途径,为国内片商和国外买家建立了一个具有专业水平的交易平台,充分拓展中国电影的能见度和知名度,最大限度地扩大中国电影的海外影响。
选准各类国际电影节、电影展销活动,已经成为提高中国电影海外能见度和知名度的重要手段,一些优秀中国影片就是通过电影节这块跳板,成功进入国际电影市场的。2006年,贾樟柯的《三峡好人》荣获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大奖;去年,《图雅的婚事》在第57届柏林电影节上捧得金熊奖,获奖后,影片知名度大幅提升,海外发行商慕名而来。一年一度的“美国电影市场”(AFM)是全球最大的电影展销会,每年都能吸引全球各地的制片商、发行商和代理机构参加展映,2004年,冯小刚的《夜宴》通过这个平台成功实现了海外销售。到现在,中国电影海外推广中心已经将数十部中国影片引入AFM进行推广,近期又有4部中低成本的中国影片《舟舟》、《道歉》、《长调》、《夏天有风吹过》在AFM上展映,吸引了一些参展商。
在“走出去”战略的带动下,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的合作与接轨正在日益加强,可以期望,中国电影进军海外市场会有又好又快的发展。
图1:金狮奖对中国导演来说早已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
图2:冯小刚携电影《非诚勿扰》参加冲绳电影节。
图3:中国电影期待着在海外影院也能呈现同样火爆的场面。 禹跃昆摄
图4:电影《英雄》在海外推广时使用的海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