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素描 秦皇岛港第二分公司老职工郭春宝,今年54岁。全家四代人都是秦皇岛港工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港口的发展变化。
我1980年调入秦皇岛港机修厂,1984年又调入秦皇岛港第二分公司,从技术员到综合服务队队长,一直干到现在。我们家四代人全是秦皇岛港工人:爷爷、父亲、我和女儿。说起这几十年来的变化,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新中国成立前,我爷爷就在码头干活,那时候工人苦得很,我听爷爷背过一句顺口溜就是“三头儿工人”:“睡觉枕砖头,吃饭吃窝头,穿衣穿布头”。我父亲1951年进入秦皇岛港,那时吃穿条件就好多了,但港口作业还是人工方式,装卸煤炭全靠肩扛人抬。我儿时的印象特别深,每天父亲都扛着扁担、拎着箩筐上班,下班后浑身上下全是黑的。
和爷爷、父亲比起来,我这一代港口工人就幸福多了。上世纪70年代末,秦皇岛港实施了大规模煤码头改造建设工程。1982年,秦皇岛港第二分公司成立,全国第一个全机械化作业的现代化煤码头正式建成,这就是秦皇岛港“煤一期”工程。从煤炭卸车到装船,整个过程都是机械化操作,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改善了作业环境。
继“煤一期”之后,秦皇岛港又先后实施了“煤二期”、“煤三期”、“煤四期”工程,直到今天的“煤五期”工程,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我女儿2003年大学毕业后进入第二分公司装船一队工作,现在她坐在装着空调的控制室里,按按各种按钮就可以实现机械作业。
港口作业现代化的直接结果,就是生产效率和作业量大大提升。秦皇岛港第二分公司1983年的吞吐量为27万吨,2006年最高峰时的吞吐量达到5176万吨。而秦皇岛港全港去年的吞吐量达到2.49亿吨,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输出港。
工人的收入也翻了好几番。我1980年刚进厂时的月工资只有40.1元,现在涨到了将近5000元。我女儿刚上班3年多,但工资也不少。现在,公司给每位职工都上“五险一金”,大伙儿没有了后顾之忧。
住房条件也越来越好。我小时候一家6口人挤在一间平房里。直到1972年,全家搬进了50多平方米的楼房。到1982年我结婚时,单位又分了50多平方米的楼房。而到了我女儿这一代,一结婚就住上了90多平方米的新楼房,小区环境跟花园似的。
在我们家还有个关于“车”的故事:我父亲曾经用好几年的积蓄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后来传给了我,一辆自行车传了两代人。而我女儿工作不久就开上了漂亮的小汽车。我觉得这是国家经济发展最有力的证明。
我们家四代都是港口工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港口的发展变化,日子真是越过越好,我们从心底里为伟大祖国的发展而自豪。
(本报记者 雷汉发 通讯员 朱润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