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遵义市广泛开展的以“四在农家”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活动,以富、学、乐、美为主要内容,坚持以“富”为核心,打牢发展基础;以“学”为根本,培养新型农民;以“乐”为动力,提高幸福指数;以“美”为目标,构建和谐家园。
2004年,遵义市委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农村广泛开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提出力争2010年全市80%的农民受益。目前,遵义市“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受益农民达到310万,占全市农民总数的59.8%。回顾8年的创建活动,市委、市政府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成效。
首先是创新机制抓服务。创新了“党政引导、村组自治、部门联动、资源整合”的运行机制和“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尊重意愿、循序渐进”的工作机制。创建中,按照“村民主动申请,村组提出方案,乡镇集中申报,市县编制规划”的程序,按不同类型实施分类创建。创新了“财政补助、单位帮助、群众自助、社会资助”的投入机制。采取各级财政投一点、帮扶单位出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省一点和农户投资投劳的办法筹措资金。创新了“领导挂点、单位包村、干部入户、群众自主”的推进机制。几年来,市县领导和机关部门坚持每年都定点挂帮,一年一换,滚动扶持。市领导每人每年挂帮1至3个创建点;市直各部门每年包一个村,实行责任、工作、任务、目标“四捆绑”。
其次是真抓实干求成效。广大农民群众投资投劳的热情高涨,有力拉动了农村投资和消费。据不完全统计,各级财政以3亿多元的投入,拉动农民投资投劳折合近30亿元,加上社会投资,拉动效应达到1:10左右。大规模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黔北民居的新建与改造,不仅培养造就了2万多名有资质的专业建筑工匠,还使近10万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就近就地就业。
其三是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数百万农民享受创建成果。到今年6月,“四在农家”已覆盖23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1300多个村,75万农户、310万农民。
其四是鼓舞了士气,增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四在农家”创建活动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好载体,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好抓手,是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好途径,是当前拉动农村内需的龙头。实践证明,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只要找准载体,坚持把改善民生摆在首位,建设新农村不仅可以有所作为,而且大有可为。
(作者系中共遵义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