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新农村·话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8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典型案例探析
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农民增收———访山东省邹城市委书记石爱作
本报记者 薛志伟 刘 瑾 王金虎

  编者按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矛盾,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途径。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现代农业?如何立足本地实际情况,开发与培育与之相应的产业发展优势?山东省邹城市农业发展的实践表明,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以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以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以新型组织体系发展农业,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扎实成效。

  邹城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孟子故里,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46.96亿元,同比增长14.1%;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59.81亿元,同比增长1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43元,同比增长12.1%;全市规模农业龙头企业总数发展到150家。

  记者:建设现代农业,不仅需要现代物质技术装备,更需要建设现代农业经营组织。邹城市拥有丰富的资源,为提高现代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提供了一定的先天优势。在建设现代农业经营组织方面,邹城市采取了哪些措施?

  石爱作:多年来,邹城市始终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发展,坚持以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以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以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以新型组织体系发展农业。通过对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合作组织“三大要素”的长期培育,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组织化水平显著提升,并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邹城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记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经过多年的努力,当前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时期,产业化经营已显现出强大的推动作用。邹城市是如何做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

  石爱作:为持续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我市坚持把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合作组织作为着力点进行重点培育,积极整合各类支农资金予以重点扶持,建立了以财政投入为引导的多元化资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2003年以来,市财政每年列支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贴息资金3000万元、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奖补资金2800万元、山区开发资金600万元,对现代农业发展进行扶持,其中2008年直接用于农业产业化的专项扶持资金就超过5000万元。结合产业基地建设,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目前食用菌、核桃、大樱桃等十大产业基地已初具规模。

  记者:随着国际化进程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引起普遍关注,而农业品牌创建成为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邹城在这方面有何突破?

  石爱作:走绿色路线、打品牌战略、做品质农业,是我市现代农业的一个发展定位。近年来,我们本着依托资源、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的原则,将农业标准化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紧密结合、与培育名牌农产品紧密结合、与农技推广紧密结合,在全市建立了一批标准化产业示范基地、标准化示范企业、标准化示范市场。研究制定了蔬菜、果品、粮食作物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重点推广普及了测土配方施肥、频振式杀虫灯、秸秆生物反应堆等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深入开展了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产出品的全方位检测。高标准建设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与意大利国家食品研究委员会合作建设了中意农产品实验室,在主要农产品基地建设质量检测站53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初步形成。引导各类规模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和经营户牢固树立农产品品牌意识,支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产品申报“三品”认证、GAP认证和HACCP认证。目前,全市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86个,绿色食品认证18个,有机食品认证19个,无公害产地认定48个、面积24.2万亩,创建农产品安全示范区12处。

  记者:随着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产业化水平的提升,农产品在加工、销售环节产生了更多的效益,但是,农民却不一定能够直接受益,请问邹城在产业化过程中是如何让农民获得更多经济收益的?

  石爱作:经过不断探索,目前我市以发展产业基地、建立合作组织、实施土地流转为载体,在企业与农户之间初步建立起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一是以发展产业基地为联结载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我们按照“依托龙头建基地、规模发展兴产业、利益联结富农民”的发展思路,本着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原则,以政府推动和政策扶持作引导,大力推行了连片种植和适度规模养殖。通过几年的培育,目前全市共发展专业镇5个、专业村75个,其中种植型专业村56个、养殖型专业村17个、流通型专业村2个。同时,鼓励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建设合同基地,目前全市发展订单农业37.6万亩。

  二是以合作组织为联结载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我们坚持以农业技术服务部门为依托,农民自办协会为补充,因势利导,精心培育,鼓励龙头企业、科技人才、农村能人领办专业合作社、发展种植养殖专业协会、建设经纪人队伍,经济合作组织在行业信息指导、科技推广、产品流通等方面的作用初步显现。“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市场+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体系让农民尝到了甜头。目前,全市先后建成农学会、蔬菜协会、食用菌协会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156个、专业合作社30个,带动种植面积38.3万亩、畜牧养殖792.4万头(只)、水产养殖7600亩,参与农户12.64万户。

  三是以土地流转为联结载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鼓励引导农民积极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土地向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合作组织集中,加快发展专业化、规模化种养基地,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同时,实施土地流转的农户可以转出土地后继续从事其他产业,实现双重收益。我市在邹东山区主要引导农民集中土地资源,连片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高效农业。在邹西平原则积极引导农户向龙头企业、种养大户有偿转让土地经营权,壮大食用菌、牛蒡等特色产业基地规模。

  记者:生态农业作为一个崭新课题,是一种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邹城在打造生态化农业上有什么发展?

  石爱作:生态化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我们早在2007年就提出打造山清水秀、瓜果飘香的“生态邹东”战略,成立了以市长任组长的建设领导小组,每年列支600万元生态邹东专项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聘请浙江大学专家组编制了“生态邹东”发展规划,并将森林覆盖率、空气优良天数、河水COD含量等指标纳入东部山区镇经济社会发展考核体系。通过近三年的努力,现在邹东山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农家乐、假日游、生态游成为东部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又一渠道,邹东山区也成为了我市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同时,我市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产业,先后建成2个省级湿地公园、3个省级森林公园。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