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8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闪光的数据 精彩的人生———记玉米育种和高产栽培专家李登海(下)
本报记者 王金虎 通讯员 刘卫东 姜宏德

  ————30多年来,以每年3至4代的速度育种,先后选育了30多个高配合力玉米自交系,组配了60多个紧凑型玉米杂交种;

  ————7次刷新我国夏玉米高产纪录,2005年创下亩产1402.86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并保持至今;

  ————52个紧凑型玉米杂交品种通过国家和有关省市审定,获得44项植物新品种权和10项专利;

  ———培育的玉米高产品种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10亿亩。

  这些数据勾勒出李登海长期致力于玉米育种和高产栽培研究的经历。一组组数据,就是一个个跋涉的足迹,像一粒粒夺目的珍珠,折射出被誉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的李登海的精彩人生。

大海捞针的十二万分之一

  1972年,初中毕业的李登海回到山东莱州西由镇后邓村担任农科队长。得知美国的玉米最高产量达到1250公斤的消息后,李登海开始摩拳擦掌:好家伙,人家1亩地顶咱10亩。要是能追上这个产量,乡亲们就一定能吃上饱饭。 

  一开始,李登海选用玉米杂交种搞高产攻关。8年间,李登海的农科队,选用了全国100多个优良杂交种攻关,但始终没突破亩产700公斤这道关。

  一个玉米新品种,从培育到成功的概率只有十二万分之一,简直就是大海捞针。然而,李登海坚信,只要功夫下得深,一定能捞到这根“针”。

  整天泡在玉米地里的李登海注意到,他种的玉米叶子是平展伸出的,叶片易重叠,当一亩近4000株时,透风透光很差。能不能让玉米叶片竖起来,提高阳光利用率,加大玉米种植密度呢?在进行了2000多个组合,记录了50多万个数据后,他终于发现了几株叶片上冲、株型理想的玉米。眼看离成功一步之遥,李登海兴奋得彻夜不眠。但花期到了,玉米顶端的雄花成熟了,可雌蕊还紧紧包裹在棒中,玉米无法授粉。这下又愁坏了李登海。

  一天,妻子张永慧把一碗面条端到正托腮思索的李登海跟前,他漫不经心地拨开碗中的面条,碗底露出了一个鸡蛋。李登海眼睛顿时一亮,站起来高喊:“有了!有了!割开包裹、露出花蕊、提前进行人工授粉,问题不就解决了吗?”言未落,他已冲出门外,钻进了玉米试验地。 

  1979年秋,在莱州后邓村的一片农田里,一个轰动全国的纪录诞生了,名为掖单2号的玉米,创下我国夏玉米单产776.9公斤的最高纪录。年仅31岁、初中学历的李登海,站到了中国玉米育种研究的高峰。

30年被“拉”成了100年 

  在地处北方的莱州,李登海的玉米育种一年只能进行一次。“一年一季,什么时候才能赶上国外先进水平?”李登海再一次陷入苦恼之中。为了加快实验速度,他像迁徙的候鸟一样跟着太阳跑,冬季到海南加代繁育。“海南一年育两季,山东一年一季,总共一年三季。这相当于把科研生命延长了三倍。”一想到当初的这个决定,李登海至今还喜不自禁。 

  1978年冬,李登海和3个伙伴,背着咸菜,闯进海南三亚荔枝沟,租种荒地,开辟实验田。他们住在没门板的小茅屋里,遇上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晚上看护玉米,为防蚊虫,头上、脚上各套一个麻袋,倒在地垄里睡;三块石头支口锅,面疙瘩汤就是主食。 

  30多年的高产攻关,李登海大都是只身一人在海南过春节。2002年春节,93岁高龄的老母亲王锡珍实在想念自己的儿子,便在家人的陪伴下坐飞机来到海南,和李登海在玉米试验田过了个难得的团圆年。即便是老母亲来海南过年,从初一到十五,李登海依然坚守在玉米地里。

  就这样,30多年的时间被李登海硬“拉”成了100年。天道酬勤。31年的海南加代育种,李登海在杂交玉米试验中进行了97代育种。1989年,李登海育成了中国第一个有亩产吨粮能力的中矮秆紧凑大穗型高产品种掖单13号,创造了1096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2005年,李登海又育成紧凑型超级玉米新品种,创造了亩产1402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产新纪录。 

改变玉米世界的3个1000亿

  从1979年李登海成功培育出我国第一个紧凑型玉米品种掖单2号,到2005年登海超试一号亩产达到1402.86公斤,再次刷新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李登海已选育出一大批优良的紧凑型玉米自交系和100多个紧凑型玉米杂交种。

  如今,从渤海之滨到天山脚下,从天涯海角到白山黑水,李登海研制的紧凑型玉米的种子遍撒神州大地,种植面积占全国玉米种植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增产玉米1000多亿公斤,创造社会效益1000多亿元。

  在成绩面前,李登海丝毫没有自满懈怠,他依然豪情不减,“我前半生用玉米新品种增产了1000多亿公斤,为社会创造了1000亿元的效益,后半生我要再为社会创造1000亿元的效益。超级玉米就是能够改变玉米世界的又一粒种子。”

  李登海介绍,他育出的超级玉米新品种具有亩产1100公斤以上的高产能力,并具有高强度的抗倒伏能力。每年推广1000万亩,我国玉米年产量就增加15亿公斤,相当于为国家新增150万亩耕地。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