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被寄予厚望的创业板即将启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将更加完善。一批成长性好、业绩优良的公司也一直在等待这样一个契机,通过资本市场的平台去实现更大的愿景。
创业板具有这样的吸引力,是因为它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新平台,并且是产业调整和优化的助推器。创业板的推出,有利于发挥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引导社会资金向有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聚集。
什么样的企业才有资格成为创业板的企业新秀?在准入方面,怎样辨别他们的成长性和潜力?前不久,创业板的“把关者”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成立,这备受关注的第一届创业板发审委,将为创业板的首批企业顺利挂牌严把源头关,他们将从众多企业中挑选出企业新秀,登上创业板。
与主板发审委不同,在创业板发审委候选人中出现了多位院士、研究所人士、基金管理者等,这是创业板的特色,首批挂牌企业将倾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现代服务、电子信息等六大行业,因此学者们的专业优势将有助于创业板的发审工作顺利进行。
如何解读高新科技创业企业的关键技术成果,将关系到企业的质量、上市后估值,这被认为是最富有挑战的工作。业内人士表示,创业板企业的高新技术成果、专利的认定、权益分享方式等相关法律问题可能都比主板企业更为复杂。
作为主板市场的补充,创业板的推出,是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它能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高科技、高成长创业企业的“助推器”和“孵化器”功能。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和推动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链条,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此外,创业板适应了以创业带动和扩大就业的需要,据统计,企业上市后的人数平均是上市前的1.6倍。
发审委的审核制度,也就是创业板的“源头”,直接决定了创业板上的企业的初始素质和成长潜质。创业板的把关问题,不仅决定着众多企业的命运,更关系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所以监管部门和市场各方都高度重视,在企业的筛选过程中,需要发审委有深入的调研和客观、公平的态度,并且在创业板运行过程中不断总结和探索更好的方法,发现企业新秀,留住企业新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