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8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淮河:
治水治污科学有效
本报记者 杨学聪

  6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淮河治理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组织和领导流域各地人民群众开展了大规模的治淮建设

  进入汛期,位于安徽省蚌埠市区以西6公里的蚌埠闸,开闸放水了。在涂山荆山的南北对峙中,蚌埠闸依山就势,用巨大的闸体,形成一道屏障,牢牢锁住千里淮河的咽喉。

  “新中国成立60年,淮河治理趋利避害,使淮河两岸发生了历史性巨变。”淮河水利委员会主任钱敏告诉记者。

  新中国成立之初,淮河流域泥沙淤积,河道淤塞,出海无路,入江不畅,是“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重灾区。1950年的洪水,至今仍令不少人记忆犹新。从小生长在淮河流域的水利专家蔡敬荀,今年已是84岁高龄。“当年淮河中游洪水漫堤,灾情非常重。”他说,“其实当年的水量,在现在看属于基本无灾的水量。”

  淮河是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治淮是新中国大规模治水事业的开端。6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淮河治理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组织和领导流域各地人民群众开展了大规模的治淮建设。 

  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和关心治淮。毛泽东主席四次对淮河救灾及治理作出批示,并于1951年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  1991年淮河大水,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亲临现场视察,对淮河救灾和治理作出指示,国务院于1991年作出《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  

  记者在淮河防汛总指挥部了解到,淮河水利委员会基本建成覆盖重点防洪地区的预警预报系统等非工程措施,淮河工情监视系统可视化平台进一步扩充,基本实现与流域各省防指的视频会商和工情共享。

  淮河治理中,一度因沿岸盲目发展工业而污染的淮河水,水质也渐渐好转,岸边又有了垂钓、戏水的人们。

  2008年底,治淮19项骨干工程按期全面完成,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形成。至此,淮河干流上游防洪标准由不足5年一遇提高到约10年一遇,中游淮北大堤保护区及重要城市防洪标准由不足5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下游由不足百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淮河流域的防洪安全屏障更加坚固可靠。

上图:淮河流域新世纪建成的临淮岗12孔深孔闸。

  下图:淮河流域上世纪50年代修建的临淮岗10孔深孔闸。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