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8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河:
调水调沙共享安澜
本报记者 李 力 通讯员 李肖强 张 帆

  从“人沙赛跑”不断加高大堤的被动防御到“调水调沙”巧借自然之力的主动出击,黄河泥沙治理打开了新的局面

  “虽然春天遭遇了大旱,但是用黄河水浇灌,俺家小麦比去年还多打了200多斤哩。”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荆隆宫乡丁庄村的张中伟喜滋滋地告诉记者。

  今年冬春之交,我国北方地区发生旱情,黄河水利委员会调用黄河水缓解了旱情。

  这只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黄河治理成就的一个缩影。

  30岁出头的河南原阳县河务局工务科科长王辉和他的父亲是守护在黄河大堤一线的两代人,他指着新旧两个时代黄河大堤的照片说,“当年千疮百孔的大堤,如今变成抵挡‘千年一遇洪水’的标准化堤防,60年来,黄河堤防工程的土石方量相当于建起了15座万里长城。”

  60年来,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初步形成,黄河频繁决口改道的局面得到彻底改观。据历史资料统计,新中国成立前,黄河几乎每次出现10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洪水都发生决口泛滥。新中国成立后,黄河下游伏秋大汛发生10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洪水共12次,都没有发生决口。

  1949年以前,黄河全流域灌溉面积仅有1200万亩左右,而且多数灌区设施简陋,水平低下。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流域及下游引黄地区灌溉面积发展到1.1亿亩。昔日黄河下游两岸的沙荒盐碱之地,如今已经成为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截至目前,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累计达到21.5万平方公里。

  进入21世纪,随着流域人口的增加,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扩大,出现了河道断流等一系列问题。黄河水利委员会把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多赢作为黄河治理的目标,开展了新的探索与实践。

  从2002年开始,水利部门持续实施调水调沙,把进入黄河下游不平衡的水沙关系塑造成协调的水沙过程,提高黄河下游防洪减淤能力。截至目前,下游河道共冲刷泥沙3.56亿吨。从“人沙赛跑”不断加高大堤的被动防御到“调水调沙”巧借自然之力的主动出击,黄河泥沙治理打开了新的局面。

  2008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又向黄河尾闾的河口三角洲154万亩淡水湿地人工补水1356万立方米,黄河三角洲国家自然保护区成为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

  上图:2009年6月,黄河小浪底枢纽工程泄洪时的场景。

  下图:上世纪30年代,黄河在河南省长垣县决口泛滥后的场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