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国防天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8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天路卫士”刘红春
本报通讯员 徐 勇

  走过川藏公路的人,体会最深的就是一个字:险!而对此印象最深的,要数武警交通四支队的养护保通官兵们。经常进出川藏公路的人,大都听说过一个被称为“天路卫士”的军人。他就是副支队长刘红春。

  1995年,大学毕业的刘红春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武警交通部队。一入伍,他就主动申请到被称为“世界公路病害百科全书”的川藏公路,担任中队技术员。他负责养护的路段,更是川藏线上的“险中之险”,沿线平均海拔4000多米,几乎每公里都有一处塌方、流沙、泥石流,排险抢通任务一个接一个。

  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让道路时常处于半瘫痪状态,稍不留意便车毁人亡。目睹现状,刘红春立志要找到治理道路病害的良方,造福当地人民。

  3年下来,他在养护的120公里路段内走了300多个来回,磨破了50多双胶鞋,详细观察沿线的地质地貌特征,了解掌握水文气象情况。他先后爬上7处雪崩发生带、19个泥石流滑坡段进行实地勘察,记录整理了20多万字的第一手资料。

  一次,为探寻流沙源头,他爬上海拔4600米的多拉山顶,实在太累了,就靠在一块大石头上休息。突然,身下发生了可怕的流沙,大石头带着他向滔滔江水滑去,情急之中,他奋力朝沙坡外面滚去,伸手抓住一棵小树,才幸免滚入江中。

  无数次的论证、实验后,刘红春提出了挂网水泥加固法,先后研究出“季节性病害的防治方法”、“冬季路面雪毁的防护与治理措施”、“石槛技术治理山体滑坡”、“锚索加固高边坡信息施工法”等多项治理川藏公路病害和养护保通的新方法、新工艺,其中7项科研成果在川藏线推广应用后,路况明显改观,年通车时间从不足5个月提高到基本实现全年通车,通车能力提高了4倍,车辆事故降低了53%。

  川藏公路上奋斗13年,刘红春由一名普通技术人员逐步成长为懂技术、善管理、会带兵的复合型人才,先后荣获第七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全军优秀大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还是第九届中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成为武警交通部队新时期科技干部锐意改革创新的标兵。

  上图:旅游季节,山东烟台边防支队官兵深入基层开展安全教育。图为武警官兵在金沙滩向群众发放宣传材料。 刘金砖摄

  下图:云南德宏公安边防支队官兵深入田间地头,帮助村民科学种植农作物。

         何冬华 宋 波摄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