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洪湖鱼米乡。”伴着优美的《洪湖水,浪打浪》,我们慕名来到洪湖瞿家湾。昔日洪湖赤卫队的发源地之一如今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试验区,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瞿家湾河湖港汊密如蛛网,芦苇、蒿草、荷叶随处可见。1928年,贺龙、周逸群等一批杰出的革命家正是利用了河湖港汊的地理优势,开创了水上游击战争的光辉范例。
在瞿家湾,有一条宽不过4米、长不足600米的小街,集中了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湘鄂西省委会、湘鄂西省革命军事委员会、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等30余处革命旧址,形成一片完整的革命旧址群。
走在青石板铺就的老街上,只见两旁的民居高低错落,房屋的门楣上方,悬挂着白底黑字的旧址牌匾,岁月磨砺,牌匾上的字体愈显苍劲。跨进苏维埃省府旧址,橱柜里陈列着贺龙、周逸群同志用过的印章、土茶壶;陈列架上摆放着红军战士、赤卫队员们反“围剿”用过的土炮、梭镖、鱼叉。走进贺龙居住的狭小的卧室,一把木椅、一张旧方桌、一张老式小床就是屋里全部的陈设,床上的蚊帐和粗布被单还打上了数不清的补丁。
置身此处,我们仿佛回到了那段峥嵘的革命岁月。正是这血与火的洗礼,炼就了瞿家湾人为了实现革命理想,“百折不挠、同舟共济、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革命精神。
在红军街的一间屋子里,我们看到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牌匾,原来是许多学校把这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瞿家湾老街管委会主任瞿兆利告诉我们,自1965年依托红军街上的旧址,建立瞿家湾革命纪念馆开始,他们就一直注重加强对青少年和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截至目前,这条红军街已经累计接待中外游客400多万人次,先后有150多所中小学校把这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在此挂牌。
瞿家湾积极改善交通。上世纪70年代以前,从洪湖县城到瞿家湾镇还只通水路,坐船单程就得要十多个小时。现在已建起国家一级公路,乘车一个半小时就能到达。现在全镇的村级公路总里程已达19.5公里。“原来是弯弯曲曲的土路,下雨后,晴三天才勉强有干路走,现在看看咱门前的这条水泥路多干净!”56岁的瞿强松走在水泥路上感慨良多。
瞿家湾努力根治水患灾害。全镇投资2000多万元,建起8座三级排灌站;将镇内13.5公里的洪湖围堤提高到28.5米的高程。通过不懈努力,瞿家湾已基本排除内涝威胁,现在成为旱涝保收的鱼米之乡。
近年来,瞿家湾在水产养殖模式上做起文章,探索科学的水产综合立体养殖。瞿家湾建设起鱼鸭配套养殖、虾稻连作、鱼莲共生、虾蟹混养、网箱养鳝等6大养殖基地;完善了河蟹苗种本地繁育、“四大家鱼”人工繁育基地;成为武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洪湖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引进湖北鑫和润公司,联合一批水产加工企业,共同开发水生蔬菜、鱼干制品,实现研、产、销“一条龙”,年产值可望突破3000万元。
谈到瞿家湾这些年的变化,镇党委书记、镇长陈祥自豪地说,当年红军走过的弯弯小径,如今已变成宽阔笔直的水泥公路;当年住在瞿家湾古巷的农民,早已搬进明亮宽敞的小楼。他还告诉我们,2008年,仅2万多人的瞿家湾镇生产总值就达1.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20元,今天的瞿家湾已经摘掉穷帽子,正信心百倍地奔向小康。现在,瞿家湾镇还成为“湖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镇”、“全国首批农业生态旅游区”、“全国百家经典旅游景区”和“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