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8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共和国从这里走来
湘鄂西:城乡繁荣发展谱新篇
本报记者 庄光平 赖 薇 韩 叙 刘 麟 魏劲松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覆盖湖南、湖北两省西部50多个县市,拥有3万多名红军和近20万地方革命武装,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范围最大的三块红色根据地之一,也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的诞生地。

  革命战争年代,数以万计的湘鄂西革命儿女为革命捐躯,用鲜血和生命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新中国成立后,湘鄂西人民秉承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局面。

湘西:红色旅游底蕴深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任弼时、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并领导的红二、六军团(即后来的红二方面军),在这里纵横驰骋,粉碎了敌人的疯狂“围剿”,策应和配合了中央红军长征……新中国成立后,湘西州以旅游业带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飞速发展,曾经的“八七”扶贫攻坚的重点地区,今天是享誉全国的十佳魅力城市。

  走过长长的石街,在青松翠柏之间,四方石栏围护之中,由萧克将军亲笔题写的“湘鄂川黔边革命根据地红二六军团革命烈士纪念碑”巍然屹立。这里就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的塔卧镇。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由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省委、省军区、省委党校和红四分校、红军医院、兵工厂等8座院子组成。踏进一座木结构建筑的四合院,陈旧的壁板上依稀可见当年红军留下的标语。这便是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当年,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等分别在这几间木屋里居住。这些让敌人闻风丧胆的英杰,曾在这里运筹帷幄。

  置身一座座古老的木屋中,时光仿佛回到70多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战役之中———

  十万坪是龙家寨至杉木村一条南北走向的狭长谷地。红二、红六军团于1934年11月初攻克永顺县城后,湖南军阀何键急令陈渠珍派兵反扑,陈渠珍遣数万敌军分四路纵队向永顺扑来,妄图围歼红军。

  红军闻讯后,积极做好战斗准备,弃城北走,诱敌追赶。1934年11月15日下午,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率领红二军团和红四师在毛坝一带布防。萧克、王震率领红六军团的第四十九团、第五十一团、第五十三团,埋伏在碑里坪东侧的萝卜顶、钟铃山和乌龟洞一带。萧克任前敌总指挥。

  16日黄昏,陈渠珍手下龚仁杰、周燮卿两个旅全部钻进了伏击圈,正准备在碑里坪等地宿营时,红军发起总攻。顿时,整个十万坪成了一片火海,枪声、手榴弹爆炸声、冲锋号声、喊杀声震荡山谷,敌人溃不成军。经过两个多小时激战,共歼敌1000余人,俘敌2000余人,缴获长短枪2200余支,轻机枪10挺和大批子弹、马匹等军用物资,取得了十万坪战役的重大胜利,史称“十万坪大捷”。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弼时、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转战湘西,粉碎敌人的疯狂“围剿”,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不朽的篇章。

  光荣的革命传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正是湘西红色旅游着力挖掘的三大资源。如何将它们用好用活?湘西想到了借助市场的巧劲。2001年,凤凰县与张家界黄龙洞旅游公司签订协议,后者以8.33亿元取得凤凰古城八大景点50年经营权。

  公司化投资模式的引进,解决了发展资金紧缺的难题,更带来了发展理念和开发方式的创新。仅仅5年时间,凤凰古城就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旅游胜地。2007年,凤凰县被评为中国旅游强县。2008年,不足2平方公里的凤凰古城接待游客42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亿元,相当于2001年的16倍。

  “没有开发的保护是没有根基的保护,没有保护的开发是不可持续的开发。”秉承这一理念,凤凰古城的开发尤其注重文物保护。当地政府编制了《凤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凤凰县文物局还派出10名专业人员,参与旅游公司的管理,以督导执行文物保护法。

  经过开发改造,修旧如旧,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座秀美典雅的古城:红石板铺成的街道纵横交错,沱江沿古城墙蜿蜒奔流,两岸小巧灵秀的土家吊脚楼鳞次栉比,江上苗家姑娘的山歌时隐时现。湘西州的旅游品牌越来越响亮。

  湘西州历来十分重视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发展。2006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我国第一个市州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地方法规。

  苗族鼓舞、苗族银饰锻造技艺、苗族蓝印花技术、凤凰纸扎等4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数量居湖南省各地区之首;纸扎大师聂方俊、土家织锦传承人叶水云等人还荣获“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沈从文书店在这里落户、黄永玉作品展在这里举办;近几年,湘西还举办了永顺土家族毛古斯文化节、苗族“四月八”等一系列活动,一大批文化遗产得以展示和传承。

  “目前从张家界机场到贵州铜仁机场,其间途经芙蓉镇、古丈、吉首、永顺、凤凰等地,已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湘西州旅游局局长欧道胜对未来的发展信心十足。

  依托底蕴深厚的旅游业,湘西群众的日子越来越红火。2008年,湘西共接待游客852.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8.4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5%和22.8%,旅游产值占自治州GDP的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903元,增长12.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74元,增长率超过14%。据统计,现在自治州吃“旅游饭”的已超过8万人。

  静静流淌的酉水河,细诉着这块神奇土地的沧桑巨变,见证着湘西人民从贫穷走向富裕的历史跨越。

洪湖:以水兴市百业兴旺

  洪湖是“洪湖赤卫队”的故乡。这里的每一块土地都洒满了革命烈士的鲜血,仅有名可录的洪湖烈士就有3531人。硝烟散尽60年,昔日的革命老区,如今已经成为湖北省综合实力十强县(市)之一。

  洪湖境内河湖港汊众多,有大小湖泊102个,淡水水域面积110万亩,居全国县(市)首位,与耕地面积大致相等。当年,红军战士和游击队员就是利用这些河湖港汊与敌人周旋,开创和保卫了根据地。

  洪湖人依江堤为命,伴江水而居。“以前,一到6月至8月的长江汛期,洪湖的几十万军民就得放下生产,来到长江岸边修固江堤。”洪湖市委书记幸敬华回忆说,“男将扛沙挑担,女将巡堤送饭,却依然改变不了十年九涝的命运。”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长江干堤的整治,洪湖长江堤的规模和等级不断提高:

  1987年,经过38年的建设,洪湖长江堤堤顶高程提高到34.2米。

  1998年,洪湖长江堤成为万里长江最为险要的堤段,牵动着全党、全国人民的心。洪灾过后,国家投入19.5亿元巨资,进行了最大规模的堤防建设。

  10年来,洪湖长江干堤整险加固工程共加培土石方4033.9万立方米,相当于再造了一道长江大堤,堤顶高程提高到36米。昔日千疮百孔的土石堤,今天是“一堤一路,两林护堤”的“水上长城”。

  而随着上游三峡工程调蓄洪功能的发挥,洪湖长江堤段再发水患的可能性大大减少。当初十年九不收的云梦泽国,如今变成了连年丰收的粮仓。

  洪湖的优势在水,潜力在水,希望在水。83万勤劳的洪湖人民依托水资源,做出了一篇篇借水兴市的大文章。

  2006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60.87万亩,其中精养面积达40.58万亩,占66.7%;名特优水产品专养面积扩大到50.1万亩,占水产养殖面积的83.2%。

  瞄准市场对水产品需求的多样化、优质化特点,洪湖市近年来共更新水产品40多个。甲鱼、河蟹、鳜鱼等名优品种的放养、套养面积达到10多万亩。在水产总面积没有增加的情况下,洪湖的水产产值年年大幅增长。

  老区人民珍爱着身边宝贵的水资源,绿色生态养殖成为共识。去冬今春,洪湖投入3000多万元用于推行健康养殖和清水养殖。全市共建立了两个50万亩绿色水产大板块,虾蟹套养、虾稻连作、鱼鳖混养、网箱养鳝等先进养殖方式得以大面积推广。

  人人爱水,水馈亲人。2008年,洪湖共推行地方水产品标准25个,实施无公害产地认定23个、无公害水产品认证59个,“双认”率达100%。“洪湖清水”大闸蟹被认定为“湖北十大名牌农产品”。

  调整水产品产业结构旗开得胜,洪湖乘势而上,围绕水产品深加工,向效益延伸,促联动开发。以渔兴工,以工促渔,种养加工一条龙,洪湖逐步形成了包括渔具生产、饲料生产、种苗生产、鲜鱼生产、贝雕工艺在内的水产工业体系。洪湖岸边40多家水产加工企业的年加工能力达15万吨,加工增值率超过40%。

  从粗放养殖到高效精养再到产业化经营,洪湖水产经济大发展,水产品加工工业园区年创汇达到1727万美元。

  现在,洪湖水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70%以上,渔业经济指标连续多年居全国淡水养殖县市之首。

  统计显示,洪湖地区生产总值比1987年建市时增长了近11倍,固定资产投资比1987年增长了近22倍。城区建设面目一新,整体功能不断完善,新农村建设向纵深拓展,乡村面貌明显改观。

  有着光荣传统的洪湖老区人民,正借水兴市,大步走向未来。

监利:鱼米之乡涌春潮

  监利地处湘鄂两省交界,东襟洪湖,西壤江陵,北枕东荆河,南抵长江。土地革命时期,监利有近30万英雄儿女参军参战,有10多万红军将士和革命群众英勇牺牲。新中国成立后,监利发展变化巨大,已成为年产水稻105万吨的“全国水稻第一县”。

  在浩荡东去的万里长江和滔滔南下的千里汉水之间,有一片水网交织、美丽富饶的土地———这就是监利,著名的鱼米之乡。

  监利是全国闻名的稻米生产大县,粮食种植面积200万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80万亩,年产水稻约100万吨,高峰时达到110万吨。

  如今驱车奔驰在监利的土地上,只见宏伟的江堤如巨龙蜿蜒在江边;绿色的防浪林沿着长堤延伸。河流纵横,沟渠成网,一块块农田秧苗吐翠。

  作为产粮大县,监利在历史上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上个世纪末,监利人民曾经创造了湖北稻米生产“九连冠”的辉煌纪录。

  然而,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传统产粮大县逐渐显露出发展瓶颈。一方面,种稻比较效益降低,农业收入平平;另一方面,“多、乱、散”的传统农业作业方式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

  随着中央对“三农”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取消农业税”、“工业反哺农业”、“建设新农村”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也就是从那时起,监利作为全国农村改革的试验田,再次聚焦了全国的目光,让这个革命老区重新焕发了生机。2008年,监利全县共种植水稻面积194.6万亩,总产量105万吨,分别比2003年增加51.7万亩、44.3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36%和73%。

  勤劳智慧的监利人民没有就此止步,而是抓住机遇探索出了一条农业产业化之路。

  21世纪初,监利全县共约有200多个水稻品种。各种稻米混杂在一起,称为“杂米”。“在广东市场上,监利杂米每斤平均要比纯米低2至3毛钱。”监利县县长董新发说。

  从2006年起,监利实施了“优质稻米产业工程”,力争用3年时间普及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稻,实现稻米产业优质化、规模化、品牌化,打造“全国优质稻第一县”。

  2008年,监利全县优质稻面积已达162万亩,优质率达90%,分别比2005年增加82万亩,提高35.9个百分点。2009年,全县规划水稻种植面积增加到200万亩,国标优质稻占到95%以上,同时,建设6个万亩吨粮田优质高产示范基地。

  “现在,我们的优质米在市场上的售价平均要比普通米高出2到3毛钱。”董新发自豪地说,“目前,我们正在实施优质稻产业提升工程,进一步推动水稻种植标准化、加工精细化、销售品牌化。”

  依托200万亩优质稻、90万亩油菜基地和丰富的水产资源,监利吸引了福娃、华田、恒泰等多家大型粮食加工企业扎根老区。这些企业与23个乡镇签订了产销合同,合同面积160万亩,协议稻价高于普通稻市场价格10%以上,其中高档优质稻收购价高于优质稻市场价30%以上。农民种植优质稻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化农业资源为滚滚财源,农产品产业化突飞猛进。现在,监利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已达75%。2008年,在湖北省县域经济综合考评中,监利的位次上升了22位,增速居全省第一。

上图:洪湖岸边渔家乐 李晓祥摄

下图:湘西塔卧镇新貌(湘西州委宣传部提供)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