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区域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8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产业集聚看园区 系列报道 ⑨
优化空间布局 增强创新能力———济南高新区着力打造城市经济增长极纪实
本报记者 万建民 管 斌

  很难想象,一家服务外包企业能够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内做到员工上千人的规模!东方道迩集团在济南高新区就做到了。

  这家专注于提供地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的企业,2008年2月到济南高新区成立分公司,目前已经建立生产园区4000平方米,招聘员工1300余人。东方道迩济南分公司总经理刘树东说,济南高新区拥有的人才优势,是吸引他们前来发展的重要原因,对他们来说,在济南更容易找到合适的人才。

  在福瑞达医药集团,工作人员自豪地介绍,他们和美国博士伦公司的合作与一般的合资企业正好相反,“由福瑞达提供技术,博士伦提供资金”,生产润洁滴眼液等一系列产品。这样的底气正是来自于他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在青年汽车的生产基地,公司的负责人外出办事了,驻扎在现场的济南高新区投资服务局工作人员周慕天迎上来说,“企业的情况,我全部了解。”原来,对于新引进来的项目,高新区都有专人负责驻企服务,所有跟政府部门打交道的事情,全部交由服务小组负责。

  3家不同的企业,恰好勾勒出济南高新区几个不同的侧面。人才、技术等是济南高新区固有的优势,通过抓优质服务,把这些固有的优势尽力发挥,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形成集聚效应,济南高新区将迅速成为城市经济重要的增长极。

  举全市之力建设高新区,是济南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要举全市之力支持高新区发展。”8月6日,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焉荣竹在高新区调研时强调,“努力把高新区打造成省会济南的高新技术产业高地、现代化新城区和世界知名的服务外包基地。”

从虚拟园区到产业空间集聚

要打造“城市增长极”

  集聚发展的思路一旦清晰确立,发展的活力立即迸发。和济南市区东拓的思路相衔接,济南高新区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城市增长极”。

  实现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发展,园区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济南高新区的发展历程告诉人们的一条重要经验。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济南高新区只是一个虚拟的园区,布局非常分散,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园区的发展。

  “产业分布在不同的板块,而且和城市建成区穿插,难以科学规划、连片发展。”济南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苏树伟说,经过济南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多年调整,目前济南高新区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三大片区”。

  1991年,济南高新区作为全国首批获批设立的高新区,基本布局为“一片、一点、两条线”。1996年,经有关部门批准,济南高新区调减城市建成区7.5平方公里,调入新建区7.5平方公里,后又代管8个村,形成中心区。

  2003年3月,国务院批准济南高新区设立出口加工区,规划面积为3.2平方公里。

  2005年11月,济南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孙村镇和大正科技示范区整建制划归济南高新区代管,形成了高新区的孙村新区。

  “三大片区”形成之后,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就具备了条件。中心区以发展软件研发、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技术产业和服务外包、金融商贸、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为主,孙村新区则布局交通装备、机械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出口加工区以保税加工、保税物流等为主,形成集聚发展。

  集聚发展的思路一旦清晰确立,发展的活力立即迸发。以中心区齐鲁软件园为例,1995年至2000年分散发展期间,入园企业只有23家,2001年初齐鲁软件园集中到高新区中心区后,虽然只有2万多平方米的孵化器,但到2001年9月份,已经迅速集聚了40多家企业。如今,依托齐鲁软件园成立起来的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CIIIC)23万平方米的专业孵化器出租率高达99.19%,仅软件企业就聚集了600多家。为了满足企业的需求,创新园管委会的办公室不得不经常搬迁,以便把最好的地段出租给企业。

  “对园区来说,要想快速发展,必须实现集聚发展。企业扎堆是一种必然,只有通过扎堆,企业之间的协作、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支撑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应。”济南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徐群说。

  从城市发展的大局来看,济南高新区产业集聚发展,还与济南市区东拓的思路衔接起来。“济南市政务中心东迁,奥体文博片区的开发建设和全运会的筹办,不仅直接带动了高新区中心区路网的完善、形象的提升和城市要素的聚集,还带动了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苏树伟说,70万平方米的总部基地已经建成,现在又规划了200万平方米,目前正在建设。

  产业在空间上集聚发展,加上济南市区东拓的催化效应,济南高新区正在成为济南市越来越重要的“城市增长极”!

从硬件建设到产业拉动环境

重在营造“生态系统”

  把园区比作土地,企业比作土地上生长的植物,那么除了土壤、水分、阳光、空气等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外,园区还要针对不同植物提供肥料,这就是“产业拉动环境”。

  产业集聚发展,最基本的好处,是能够充分享受园区提供的公共服务。

  2001年初,济南高新区搬迁到中心区实现集中发展,但当时的硬件条件十分落后,整个园区只有两栋楼,高新区管委会毅然将其中比较大的一栋拿出来作为齐鲁软件园的第一个孵化器。

  如今,以齐鲁软件园为主体的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CIIIC)直径长达400米的圆环形建筑气势磅礴,23万平方米专业孵化器已没房可租。在创新园周边,发达的交通路网、风景秀丽的住宅小区、配套的医疗、文化、娱乐设施一应俱全,甚至引进了国际学校。

  为了满足企业的需求,第二期的信息通信产业孵化器(又称“银荷大厦”)15万平方米已经在建设之中,大厦可用面积已经被企业全数“认领”;规划中的孵化器三期总建筑面积21.5万平方米,将于今年全运会之后启动,重点引进研发类、通讯类企业总部。

  虽然抓硬件配套设施建设是济南高新区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但苏树伟认为,高新区的核心优势并不是城市固有的优势条件和已经具备的园区硬件设施,最重要、也是最希望企业认同的,是园区为企业提供的服务。

  只有产业集聚发展,园区提供的共性服务才有价值,才有效率。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济南高新区通过重新布局引导企业集聚发展,努力完善对企业的服务,使“软件”不断升级,助推整体高效运转。 

  以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为例,他们通过打造人才积聚平台、技术支撑平台、企业协作平台、融资保障平台、知识产权保护平台、创新平台6大平台,营造“产业拉动环境”。

  “‘产业拉动环境’就像是促进植物生长的肥料。”苏树伟说,如果把园区比作一片土地,园区企业比作土地上生长的植物,那么一般意义上讲的硬环境、软环境就是植物生长必备的土壤、水分、阳光、空气,是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而“产业拉动环境”就好比针对不同植物生长所需的不同肥料,能够迅速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以人才积聚平台为例,园区投资5亿多元,与山东大学携手建设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齐鲁软件学院,这在全国IT园区中堪称大手笔。2001年提出的“校企人才对接工程”计划,已经吸引了16所学校签约,22所学校紧密合作,所有签约学校都根据企业要求调整教材、授课方式和实践计划,为企业定制人才。

  近8年的统计显示,济南软件企业员工的离职率为5%左右,这与许多城市软件企业20%左右的人员流动率相比,无疑是个巨大的优势。

  再比如独具特色的企业协作平台起源于电力软件企业联盟,成立之初,园区组织、扶持企业共同开发相互产品间的数据接口,这样,一旦有一家企业进入一个市场领域,其他企业在后续市场中就因为与用户已有系统能够实现数据交换而更容易获得订单。

  在此基础上,联盟企业又提出开发建立“协同创新平台”,形成各个企业开发的统一标准,定义全电网数字化的总体框架,分工实施开发。这样一来,每一家企业都成了联盟中的一个部门,每家企业的产品都变成了大系统中的一个“模块”,企业间的关系由竞争转变为合作,单个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

  “产业拉动环境”完善之后,园区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每一家企业都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在面对“风雨”时有“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而不再是独力支撑,抵抗能力自然强大了许多。

从快速增长到转变发展方式

做永远的“驱动引擎”

  对高新区来说,快速增长做大规模还只是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要在转变发展方式上摸索出一条有效的路子。

  济南高新区的增长速度令人惊叹:自1991年建区至2008年,济南高新区累计完成技工贸总收入5017.3亿元,年均增长40.5%;工业增加值1131.7亿元,年均增长37%;利税617.9亿元,年均增长51.5%……

  在产业集聚方面,济南高新区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交通装备和医药制造业为主导的三大特色产业,涌现出了一批在国内有影响的高新技术产品。按在地口径,2008年,济南高新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30.2亿元,同比增长22.7%,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总量的比重达15.8%,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2%。

  在三大主导产业中,以浪潮系列服务器、松下液晶彩电、浪潮LED为主导产品的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占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达到70.3%;以齐鲁制药、福瑞达制药、宏济堂制药等为主的医药制造业产值占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达到11.6%;交通装备制造业的轻骑铃木、轻骑标致摩托车制造已形成年产60万辆的规模,吉利汽车、重汽、青年汽车等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在建项目也即将竣工投产。

  “未来3至5年内,我们将集中力量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3个过千亿元产业。”苏树伟说,经过这两年“招大引强”战略的实施,济南高新区聚集了一批大项目,投产后能够迅速做大经济总量。

  不过,对高新区来说,快速增长做大规模还只是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要在转变发展方式上摸索出一条有效的路子。

  鼓励、扶持创业是高新区一贯坚持的做法。“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到高新区创业的留学人员明显增加了。”济南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主任肖荣刚说,今年前4个月,就有17家留学人员创业企业成立,相当于往年全年的水平。去年,济南高新区新建了生物医药、环保技术、中药现代化3个公共技术平台,并注资1亿元做大科信丰大担保公司,加强针对创业型企业的扶持。

  “创业型中小科技企业,是高新区源源不断的动力所在。”肖荣刚说,成立至今,创业服务中心已经培育毕业1000余家科技型企业,其中不乏九阳、法因数控等知名企业。

  科技型企业的成长,成为高新区自主创新的中坚力量。目前,济南高新区已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2家,75%以上的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研发机构,其中,浪潮“高效能服务器和存储技术实验室”成为全国惟一的“高效能服务器和存储技术”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齐鲁制药“哺乳动物细胞国家工程实验室”实现了济南市国家级工程实验室零的突破。

  中小科技企业发展壮大,缺乏资金是最主要的瓶颈。打造多样化的融资平台,让科技与资本紧密结合,就成为高新区重点开展的一项工作。对于创业型企业,高新区联合济南部分银行建立了风险担保、联保联户、中小企业主创业贷款等中小企业融资孵化保障体系;对于成长型企业,高新区积极引入风险投资,注资园内企业,改善企业管理水平和融资能力;对于成熟型企业,高新区则鼓励、引导上市融资。

  2008年,法因数控、普联软件、福瑞达生化分别在深交所、美国纳斯达克和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目前高新区上市公司已达16家。截至目前,高新区储备拟上市资源企业达70余家。

  图1 济南高新区青年汽车总装车间。  李 波摄

  图2 轻骑标致摩托车生产线。

    孙兆玉摄

  图3 山东大学齐鲁软件学院。

    孙兆玉摄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