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开展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专项调研,全面了解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调研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混合动力、纯电动和燃料电池三类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和产学研合作研发体系,以及新能源汽车技术标准体系框架和测试评价能力。现有34家企业的91个整车产品(包括客车底盘)被批准列入《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实现了小批量的整车生产能力和局部区域的商业化示范运行,累计投入运营车辆超过500台,运营里程超过1500万公里。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消息,目前,中国电动汽车联合行动正在积极推进中,包括国内10家主流汽车企业负责人在内的专业人士,结合我国电动汽车发展状况以及各企业实际情况,对于目前汽车工业协会正在修改完善的《电动汽车发展共同行动纲要》给予充分肯定。国家科技部部长万钢对此指出,中国汽车要在战略上高度重视碳排放问题,响应政府号召和跟随政策导向,积极引领市场。发展电动汽车要充分结合市场、政策,规划技术路线;既与国际接轨,又充分体现我国自身特色;要充分利用“十城千辆”的机遇,实现从研发的产业化向产业化研发的过渡,不断成熟技术、降低成本。他同时还指出,汽车整车企业要站在更高的角度,用政策驱动创新;电动汽车的技术标准要兼顾中国化和国际化,达到兼容与创新并举;要实现政府和企业的互动,实现技术和市场的互动。
编辑点读
新能源汽车相对于传统内燃机汽车来说,是一个新鲜事物,但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组成,电动车却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出现,而且这些具有实用价值的电动车,在历史上也曾有过繁荣的时代。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匮乏,应当说,历史又给了电动车一个重新发展的新机遇,当然,现今的电动车相比以往,技术要求将更为严苛。电动汽车的关键和核心技术在于电池、电机和驱动控制管理系统,这些零部件技术和产业化程度直接影响着电动汽车的产业化进程。电动汽车要实现产业化,必须具备3个条件: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市场可行性。对于国内不少汽车企业来说,他们既看到了传统内燃机仍然有提升燃油效率的空间,也看到了新能源汽车良好的发展愿景,同时也在深刻地感受着新能源汽车往前推进每一步的艰辛。联合开发,对于国内汽车企业而言,有利于形成合力,在不放弃传统汽车市场的前提下,对发展新能源汽车形成共识,分担风险,共享发展成果。但有关产业专家也指出,各企业如何把联合开发所获得的产业成果有效地转化为各自现实的生产能力与技术实力,也将决定中国新能源汽车实现快速发展的时间表。
文/本报记者 童 娜 图/本报记者 常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