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0多岁的陈胜武是河南省西峡县丹水镇英湾村村民,自从1999年承包了3亩猕猴桃园,经济收入逐年提高,去年收入达到2万余元。在他家的花园式宅院里,陈胜武自豪地说:“俺村可以说家家有猕猴桃园,户户有小花园,走的是水泥路,住的是小洋楼,烧的是沼气,用的是电器。俺劳动在猕猴桃的公园里,住在自家的花园里,生活像在城市里。”
英湾村地处西峡县西北部,辖8个村民小组、356户、1300人,耕地面积1136亩。仲夏时节,郁郁葱葱的猕猴桃园从山上一直铺向远方,白墙红瓦的丹水镇英湾村就掩映在猕猴桃园中。一座座样式新颖的农家小楼错落有致,白墙、绿藤、鲜花,使庭院显得格外漂亮整洁。一条条平整的水泥路连村入户,文化大院、灯光球场、草坪绿地和村庄相映成趣。
英湾村原来是以种粮为主的传统农业村,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从1999年开始,西峡县委、县政府为增加农民收入,立足当地优势,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提出争创“全国猕猴桃第一县”的目标,精心打造百公里猕猴桃长廊,大力培育发展猕猴桃产业。丹水镇英湾村积极顺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在1994年发展猕猴桃的基础上,将村前1070亩上等耕地全部种上了海沃德、秦美等优质猕猴桃品种,全村80%的农户开始从事猕猴桃产业。4年后,猕猴桃逐步进入盛果期,亩均收入达到六七千元。
围绕猕猴桃产业,英湾村做活了特色经济文章。他们把猕猴桃产业与循环经济相结合,以猕猴桃园为依托,实施“果、牧、沼、游”四位一体综合开发,形成了“以牧兴沼、以沼养果、以果带游”的农村循环经济链。
英湾村抓住政府扶持发展沼气的有利条件,进行“一池三改”,鼓励村民发展沼气,改厨、改厕、改圈,发展养殖业,用猕猴桃树修剪下来的枝叶和人畜粪便制沼气,用沼气做饭、照明,用沼液、沼渣作猕猴桃树的有机肥料,这一举措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目前,该村85%的农户用上了沼气。
英湾村农民按照有机猕猴桃产业标准,全部使用沼液、沼渣和农家粪等有机肥作为肥料,并采取荧光灯杀虫,无残毒农药杀菌,推广绿肥套种、果实套袋等先进技术,使所生产的猕猴桃达到绿色标准。
从2005年开始,英湾村还与多家企业签订猕猴桃供销合同,实行订单生产,使猕猴桃不仅销往上海、北京,还远销日本、美国、韩国等地,售价还高于市场均价10%以上,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