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兰州市榆中县的北山地区,干旱少雨、地广人稀,是兰州市干旱贫困带之一,也一直是甘肃省扶贫的重点。尽管每年投入大量的帮扶资金,但受困于自然条件,北山地区的发展依然缓慢。
针对现状,榆中县提出整合该地区6个乡的各类资源,通过打造区域中心,使资金、人口等要素向区域中心集中,促进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贫困人口随着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以及劳务输出而不断流向发展较快的区域中心和发达地区,从而扭转扶贫的被动局面,实现贫困面的自然降低。
驱车前往甘肃榆中北山地区的中心贡井乡。出了兰州城区向东便进入榆中县境内,沿国道309线前行。与繁华热闹的市区相比,几十分钟后记者眼前便是另一番景象:延绵不绝的大山,偶尔能看到一两户人家和零零星星点缀在山坡上的梯田。由于今年春夏连旱,稀稀拉拉的农作物大多耷拉着“脑袋”,只有一丛丛生长在退耕还林地里的耐旱灌木给不尽的黄土山带来一些生机。
一个半小时后,路的尽头出现一个热闹的集镇,这便是贡井乡。远远望去,一排排整齐的红色屋顶和深灰色墙体显得格外醒目。“那是北山地区的敬老院和贡井乡中心卫生院,墙体使用的都是太阳能材料,把屋顶刷成红色给这大山里添点儿喜庆。”贡井乡党委书记冒立榜说。
做好“加法、减法”
“加法”就是要整合各类资源,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医疗、教育、通讯等服务体系,让人口自然流动向小城镇聚集。“减法”就是逐步减少北山常住人口,一方面大力提倡优生优育;另一方面通过劳务输出实现稳定就业。
“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北山地区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已经通过三大‘法宝’得到解决。”榆中县委书记胥波说,“户均3眼集雨水窖解决群众吃水问题,人均1亩双垄沟全膜覆盖旱作农业解决了吃饭问题,户均1.3人的劳务输出让群众手里有钱花。但现在摆在面前的是群众的致富和北山地区的长远发展问题。”
北山地区所占的面积是整个榆中县的51%,35万亩耕地全部是坡旱地,人口为5.9万。“这几年通过劳务输出,常住人口大约有3.5万。但北山地区的降雨量却呈逐年递减趋势,所以对靠天吃饭的北山群众来说,生存环境更加不利。”胥波介绍说,由于人们居住非常分散,自然条件十分艰苦,北山地区的社会事业更是滞后。“要从根本上解决北山问题,就不能靠缺粮送粮、缺水送水的老办法。”
在经过两年的准备后,榆中县提出,从今年起全面启动北山区域中心建设,把古丝路驿站和商贾重地的贡井乡作为北山6个乡的中心,依托这个交通相对便利的北山地区中心,重点做好“加法”和“减法”两篇文章。
胥波认为,“加法”就是要整合各类资源,打破以往对6个乡“撒胡椒面”式的投入模式,集中资金加快区域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市场、社会服务等各种要素向区域中心聚集,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医疗、教育、通讯等服务体系,从而让人口自然流动向小城镇聚集。
“减法”就是逐步减少北山常住人口,一方面大力提倡优生优育,从源头上控制人口增长;另一方面由政府出钱,对初中毕业未考上高中和高中毕业未考上大学的学生以及农村青年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使其掌握一技之长,全面提高就业能力,通过劳务输出实现稳定就业,每年输出北山富余劳动力达到10000人左右。
让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然流动
“城乡一体化不仅仅是单纯地增加农民收入。”胥波认为,“要统筹城乡发展,就要打破一些体制机制的束缚,让人才、资金、技术等各个要素在城乡间自然流动,使城乡群众都能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
2008年10月,贡井中心卫生院的落成被胥波称为北山地区突破城乡界限的“破题之举”。北山地区的贡井、中连川、哈岘、上花、园子、韦营6个乡共47个村,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最远乡村距离县城100多公里,由于没有一家综合性医疗机构,不具备开展常规手术治疗的基本条件,群众看病又难又贵。“把每个乡卫生院全部拆除重建,那不现实,只能在中心区域建。”胥波说,榆中县委、县政府最后决定在贡井中心卫生院的基础上修建功能科室齐全的综合性医疗机构,并配置先进诊疗设备。
为解决乡镇卫生院技术力量薄弱的难题,榆中县随后启动了医疗改革,在建成完善贡井中心卫生院的基础上,组建成立榆中县第一人民医院贡井门诊部,并实施轮岗制度,定期委派县第一人民医院的医务人员到贡井门诊部开展接诊、手术等医疗服务。从县医院急诊科到贡井中心卫生院任院长的刘东坦言,这种改革既不影响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也使基层卫生院的技术力量得以加强。今年1至5月,贡井中心卫生院门诊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了870人,大大方便了附近群众就医看病。
“贡井卫生院的变革,真正在医疗水平上实现了城乡一体化,至少大大缩小了城乡医疗待遇的差别。”榆中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丁小蔚表示,榆中县还将调整优化学校布局,集中资金投向,通过撤点、并校、建立寄宿制学校等措施,在北山区域中心集中办学,加快改扩建设在贡井乡的榆中县四中,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向区域中心聚集,并将北山其他乡的中学教育设施,改建为寄宿制小学,逐步提高学校覆盖半径和服务功能。同时,已投入使用的北山中心敬老院,将逐步实现北山区域内所有五保户的集中供养。
城乡对接是关键
北山区域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种养殖,加强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积极探索农业发展经营新模式,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城乡协调发展,不能只靠以城带乡,关键是要做好城乡的对接,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补双赢。”胥波说,北山区域将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种养殖,加强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积极探索农业发展经营新模式,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榆中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北山区域中心发展战略实施领导小组组长冯德三介绍说,根据规划,北山区域中心将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五大产业功能区:社会服务保障区,包括榆中四中、贡井乡政府、小学、卫生院、敬老院、信用社、电信所及粮管所周边区域,将建成覆盖北山区域、综合服务功能健全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商贸流通服务区,以吕家岘商贸一条街、中连川农贸市场为主,重点改造国道309线两侧临时商铺,统一修建新商铺,建成物流商贸中心、农资仓储销售中心、农产品交易中心、建材综合中心,形成集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相对集中的服务区;特色旱作农业示范区,主要进行研究、试验和推广干旱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探索建立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发展壮大特色农业产业;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区,主要发展各类农副产品深加工,建成北山区域农产品深加工集散地;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区,以309国道沿线周边的吕家岘、贡井、中连川3村为主,加大生态植被建设与保护,依托特色旱作农业试验示范区,建成集黄土高原风情、窑洞居住文化、特色种植养殖为一体的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区。
“到2015年,北山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第三产业总产值将实现翻一番。”冯德三用一组数字描绘出了北山区域的美好未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4236元;规模效益产出率占到总产值的60%;品牌商品化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林木覆盖率达到15%。同时,贫困面下降到20%以内;贫困人口减少到2万左右。”
图①:榆中县北山区域中心已具雏形。区域中心不仅有敬老院、卫生院,还有榆中县第四中学。
图②:在北山区域中心敬老院,人们使用太阳能烧水。
图③:被称为北山地区突破城乡界限“破题之举”的贡井中心卫生院,医疗功能齐全,大大方便了附近群众的就医看病。
本报记者 李琛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