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8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沈阳北市场:
百年市场历久弥新
本报记者 孙潜彤

  素有“东北第一市”之称的北市场,有上百年历史,民俗味儿重,它的新生与繁华算得上沈阳发展变化的缩影

  沈阳啊,沈阳,我的家乡

  北市场,生我的地方

  皇寺庙会人来人往

  披上了节日的盛装……

  自编歌词领头演唱的老人叫张禄广,65岁的他是沈阳市和平区皇寺路社区老年合唱团的团长。拉着记者在沈阳北市场的街巷里穿行,老人为身边的变化感慨连连,“北市场历史悠久,民俗味儿重,它的新生与繁华算得上沈阳发展变化的缩影。”

  北市场有上百年历史,用老沈阳话讲,这里曾是五行八作、杂居林立之地。它曾拥有各种娱乐场所150余家、商铺饭店120余家,来这里听戏剧、看杂耍、赏花鸟、品茶香、吃饺子……

  1949年后,东北文协评剧工作组进驻北市场大观茶园,成立了我国最早的国营评剧团。大幕重启,不过唱腔更加泼辣豪放,更富有表现力,其气韵与辽阔的平原、分明的四季,以及东北人爽直奔放的性格非常契合。像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鑫艳玲等评剧大师,都在北市场的舞台上绽放过光彩。这时,北市场的娱乐真正体现了大众性,二分钱能进场听一段相声或者看一段“蹦蹦戏”。

  改革开放,春风拂面化生机,素有“东北第一市”美名的北市场,日渐兴旺发达。许多老字号重开张,仅看吃的就让人馋得流口水:普云楼的八锅酱肉、春发祥的小肚儿、老边饺子馆的饺子……一时间各种各样的特色大菜和小吃誉满沈阳城。北市场再次吸引并捧红了一批民间艺术家。赵本山和潘长江在1985年合作表演二人转《摔三弦》、《大观灯》等,在北市场扎下了根,连演上百场,场场爆满。很多艺人从这里走向了更大的舞台。

  与此同时,多少显得有些老迈的北市场迎来了多次大规模的改造。棚户区被高楼广厦所取代,窄街陋巷变通衢。皇寺庙会最近5年举办各类文艺演出120多场,观众累计突破500万人次,再现摩肩接踵、人流如潮的场面。

  如今,几经改造的北场市,该旧的修旧如旧,该立的推陈出新,已经成为沈阳城宜居宜商的福地。沈阳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北市场一定要传承民俗,过去曾有的摔跤、茶社、影剧院等都要逐步恢复。和平区据此制订新规划,努力将北市场打造成为“东北民俗特色第一街”。

  查拳第三代传人李玉才,几十年搬了几次家都没离开北市场。听说政府要在皇寺庙会的基础上扩建民俗特色商街,像摔跤场等还要举办大赛,多少年无用武之地的李玉才,心里又开始痒痒了。

上图:旧中国的北市场牌楼。

下图:沈阳北市场的石牌坊(7月22日摄)。

         本报记者 孙潜彤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