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8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亮点之二
机制创新推动技术成果转化
本报记者 董 磊 许跃芝

  与不少改制的科研院所一样,童国华也有两个身份,一个是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院长,另一个是烽火科技集团董事长。成立于1974年的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建院以来,承担了国家从“六五”到“十一五”计划、“863计划”光纤通信领域和光电子材料领域的绝大部分重点课题。

  转制为高新技术企业后,武汉邮科院加大了对产业化、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投入,累计科研投入22亿元,引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设备和工艺,建成了国际一流的生产基地,形成了强大的生产能力。武汉邮科院创新能力、产业能力、产业规模以及信息化水平的显著提升,保证了其研发的各项科技创新成果及时完成产业转化。

  “支撑产业发展和具有竞争优势的基础是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武汉邮科院作为集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于一体的企业实体,在研发投入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化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童国华告诉记者,目前武汉邮科院新产品销售已达到总销售额的30%左右。

  类似武汉邮科院的科研院所在武汉市为数不少。作为我国第三大科技资源密集城市,武汉市拥有大专院校52所,在校大学生106万,居全国第一;以中科院武汉分院为代表的国家级科研院所104个,两院院士52人。

  如此雄厚的科研实力,按说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潜力很大。然而,一段时间以来,武汉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数量与科教实力并不相称,科教优势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根本原因在于制约科技创新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没有解决:科技管理体制中部门分割、条块分割的问题突出,创新激励机制不健全,科技成果产业化渠道不畅,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尚未确立等深层次问题需要尽快破解。

  为打破技术转化的瓶颈,武汉近年来逐步整合科教、产业资源,搭建合作平台,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按照“政府推动、市校共建、产学结合、集聚创新、重点突破”的方针,先后依托华中科技大学组建武汉新能源研究院,依托中钢集团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组建武汉循环经济研究院,依托武汉大学,组建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

  “我们力求一个研究院带动几个产业、一个院士带动一个产业。”武汉市市长阮成发说,通过建立科技供需对接机制,设立2000万元的科技供需对专项资金,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业联盟,促进企业科技需求与高校、研发机构科技供给的有效对接。作为全国第一个科技企业孵化器试点城市,截至目前,武汉共建成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47家,在孵企业2311家,累计孵化企业1154家。

  机制上的创新带动了企业研发能力的显著提升。据统计,2008年武汉市科技研发人员近8万人,其中企业科技人员4.6万人,占58.3%;研究与试验经费91.08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2.3%,其中企业投入71.34亿元,占78.3%,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同样是科技大省的陕西,绝大多数开发类科研院所也已经转制为企业。陕西省科技厅副厅长邱义路表示,由于体制机制创新带来的活力和来自市场的压力,激发了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积极性,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邱义路说,陕西正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积极筹建陕西省科技资源中心。正在西安高新区建设的科技资源中心,将包括资源共享、研究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四个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仪器设施共享、研发基地共享等十个服务系统,为企业科技创新和生产经营提供全方位的公共科技服务。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