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8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讲述
大别山,红旗高高飘扬
本报记者 韩 叙 赖 薇 党涤寰

  讲述者:胡光明,1956年出生,河南省信阳市新县人,现任新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河南省作协会员。从事新闻宣传工作20年,多年来致力于新县党史研究。

  在胡光明的陪同下,记者来到了位于河南省信阳市新县的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博物馆坐落于新县城关,依山傍水,气势宏伟,古朴庄严。

  站在博物馆牌匾前回望,英雄广场上彩旗飘飘,不远处的英雄山,一座火红的塑像矗立在山顶。

  胡光明说,这座塑像的名字叫“飘”。塑像由8个红旗造型的部件共同组成,代表着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走出的8支红军部队;整座塑像高21米,象征着从1926年新县成立第一个党小组到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21年。

  新县曾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在新县先后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三支主力红军部队,留下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壮丽诗篇。

  走进博物馆,迎面是一幅巨型浮雕,下刻5个鎏金的大字“风云大别山”。按照4个展厅的陈列顺序,一条从初步形成鄂豫皖苏区,到新县(时称新集)成为鄂豫皖苏区首府,再到坚持大别山斗争,最终迎接全国革命胜利的历史脉络清晰展现在眼前。

  站在吴焕先烈士的照片前,胡光明讲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肥沃的土地、静静的河流、巍峨的大别山,都是大别山人的骄傲。可是在上个世纪初,这里却流传着一首辛酸的歌谣———

  “辛苦一块田,死活奔一年,粒粒米粮血汗换,地主来侵占。”1926年,吴焕先回到了家乡,看到乡亲们连红薯都吃不饱,他毅然办起了“红学”,训练农民自卫武装,并成立了农民协会。通过斗争,当地农民的觉悟提高了,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

  1927年5月,当地大地主陈日辉带着地主武装反扑,指使手下恶霸将吴焕先的父母、哥嫂和弟弟全部杀害。吴焕先忍着巨大的悲痛,领导农民武装与陈日辉血战了7天7夜,终于打败了这股反革命武装。

  1927年9月,党的“八七会议”精神传到了黄安(现在的湖北红安)、麻城,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吴焕先等人迅速制定出黄麻起义的计划。随后,召开了万人暴动大会,逮捕了土豪劣绅,揭开了黄麻起义的序幕。同时,吴焕先等人还筹集大洋、赶制枪支大炮,为黄麻起义做好准备。

  1927年10月,震惊全国的黄麻起义爆发了。

  作为起义的领导人之一,吴焕先带领突击队攻入北门,生擒伪县长,打开监狱释放了被捕群众,大别山区的第一个人民政权诞生了。此后,工农革命鄂东军转战于大别山区,并在柴山保开辟了鄂豫皖地区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当时担任鄂豫边领导人的吴焕先,领导当地农民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制定了土改文件,大别山区革命斗争再掀高潮。

  1932年,敌人集中了15个师的兵力“清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形势非常严峻。时任鄂东北游击司令的吴焕先找到沈泽民、郑位三等同志,建议把分散的红军、游击队、伤病员集中起来,组建红二十五军。在仅仅两天的时间里,吴焕先以他卓越的组织才能召集了7000多人,继而把军部、两个师、五个团全部组建起来。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根据中央指示实行战略转移,在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的率领下开始长征。蒋介石闻讯急令10万大军围追堵截。1935年8月,红二十五军翻越六盘山,绕过平凉直抵泾河边上的白水镇。这时,敌三十五师的骑兵团及208团数千人突然从西峰镇猛扑过来,红二十五军决定南渡泾河,佯作夺路入陕,把敌人从泾河沿岸调离,然后再趁机渡河,挥师北上。这一战打得勇猛顽强,把敌人从塬上压到沟里,敌团长被击毙,敌208团千余人全部被歼。

  然而,就是在这场战斗里,吴焕先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战士们将他的遗体掩埋在陇东高原,含着热泪继续北上……

  胡光明说,在鄂豫皖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感人的故事实在太多了,我真想把每一个故事都讲给你们听。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