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09年7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陕西镇巴:传承红色文化 持续改善民生
本报记者 刘亮 张毅 牛瑾 金晶

  “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下蛋换油盐。”“交通靠走,通讯靠吼,照明靠油。”这些民谣是革命老区陕西省镇巴县昔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真实写照。

  “村村通电,村村通路,村村通网络。”“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这些民谣是镇巴县如今发展状况的描述。

  这些民谣都是本报记者在镇巴采访时听到的。老区人民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述家乡60年来的沧桑巨变,来表达他们对祖国的热爱,来表示他们对党和政府的感恩情怀。

  镇巴县位于陕西南部,地处大巴山腹地,是当年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史料记载,陕南地区的第一个党支部便设立于该县的核桃树村。当时的镇巴人民为红军提供了900余万斤红苕和马铃薯作为军粮,6000多名镇巴儿女参加红军进行长征,近千人献出了生命。

  多年来,镇巴县干部群众传承红色文化,发扬“双拥”光荣传统,先后被评为省级“双拥”模范县。他们把“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转化为“吃苦耐劳,甘于奉献,激情做事,实干兴县”的镇巴精神,致力家乡建设,镇巴城乡面貌不断改观,民生持续改善。

  从半山腰上俯瞰镇巴县城,只见幢幢楼房层次分明,条条街道车水马龙,环山叠翠,绿水穿城,一个颇具现代气息的山水小城赫然入目。走在县城的街道上,路面干净整洁,两旁绿树成荫,而且各段街道栽植的树木品种不一,有玉兰、香樟、叶子李、桂花、樱花、垂柳共计6种。立有红军雕塑的文化广场上,不时响起健身音乐,人们在这里休闲锻炼。镇巴县委的同志告诉记者,解放初期,镇巴县城只有不到2000人,面积只有0.138平方公里,如今城区人口4.3万多人,面积扩大到6.4平方公里。县里坚持“以人为本,以文为魂”的城市建设理念,县城先后被评为“省级园林城市”、“省级绿化先进城市”。

  变化,不只发生在城区。在泾阳镇小渡坝村党支部,记者看到门口还挂着“中国电信信息田园服务站”、“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小渡坝村服务点”两块牌子。党支部书记董天国告诉记者,县里出资为村民购买了电视、电脑,安装了远程教育系统,订制涉农信息服务,党支部每月定期学习政策和农技知识,村民们也可以随时来查询致富信息。打开电视,记者看到屏幕上显示出政策法规、经营管理、科普知识、适用技术、典型经验等板块,选择板块后一按遥控器,便出现更加细致的分类板块。董天国说,如果村民们有什么疑惑,还可以通过电脑上网咨询,信息网络将有专家及时解答。村里已有多户人家从这里获取养殖种植技术后致富。镇巴县委组织部基层办主任毛忠诚介绍,县里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县24个乡(镇)221个行政村都配置了信息平台,实现了村村通电,村村通路,乡乡通班车,乡乡有卫生院。今年还将对所有村子的卫生室进行规范化改造。

  革命老区镇巴的变化让人振奋,更可喜的是镇巴干部群众并没有自满。离开镇巴时,一位村干部握着记者的手说:“镇巴至今还没有通高速公路,我们丰富的矿产资源、农产品资源、旅游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呢。我们对明天充满信心,充满期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