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09年7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里,是红军精神———“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诞生地。   这里,是著名歌曲《十送红军》的原创地。   这里,就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四川省巴中市。
四川巴中:山乡巨变绘新图
本报记者 刘 亮 钟华林 金 晶 牛 瑾

  巴中,顾名思义,地处大巴山脉中心地带。从行政区划看,位于四川、陕西两省交界。莽莽群山,两省咽喉,赋予了巴中得天独厚的军事战略地位。自古以来,这里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汉高祖刘邦曾在此建城筑关,蜀将张飞曾在此挥戈饮马。

  1932年底,红四方面军转战到此,以巴中市通江县为首府,创建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川陕苏区。据党史资料记载,鼎盛时期的川陕苏区辖1省(时称川陕省)24县(市),面积达4.2万平方公里,辖区人口超过600万。

  如今老区的经济建设情况如何?老区人民的生活状况如何?老区人民有什么感想和期盼?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来到巴中市深入采访。

“铭”记历史

传承光荣

  “勒石刻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纪事方式之一。红四方面军在创建和巩固川陕革命根据地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碑铭、崖刻,“铭”记下那段光荣的历史。

  在巴中市城南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保存着100多件红军石刻。记者在参观博物馆时发现,这些石刻既有宣传标语,也有发布红军政策的文献。

  在一件《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的碑刻前,记者看到其中第六项内容为:“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增加工资、失业救济与社会保险等。”第九项内容为:“取消一切苛捐杂税,实行统一累进税。”讲解员告诉记者,当年根据地已经实施了失业救济和社会保险制度,并推行累进税制。这些标语在当时深受根据地群众的欢迎,极大地调动了人民参军和支援红军的积极性。

  在那个年代,中国共产党已经设计并实施这样先进的制度,彰显出自己的先进性。

  “这是全世界最大的崖刻标语。”在一幅照片前,记者看到丛林掩映的山崖上,“赤化全川”四个大字赫然醒目。“这幅标语位于通江县,每个字高5.9米,宽4.9米,距崖刻20公里外便可看见。”讲解员说。据统计,目前巴中市境内留存有红军石刻标语4000多条,被誉为“露天革命博物馆”。

  革命胜利后,巴中人民没有忘记那些从这里走出去的红军将士。他们延续了红军当年的方式———铭刻,来纪念红军。

  在距川陕革命博物馆不远的“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共矗立着4280多块红军将士纪念碑。名为“中华魂”的廊墙下,刻着一副对联:“忆红军十万战川陕出生入死谋解放,看丰碑四千铭将士承前启后光神州。”

  在里外三层的红军纪念墙上,密密麻麻铭刻着121500多位红军战士的名字!张崇鱼告诉记者,这些红军将士的名字,是他和助手们历经17年,走访了20多个省区市,行程50余万公里走访了1000多个单位,5000多名红军将士及亲属,一个个征集而来的。

  在巴中市采访时,巴中市委书记李仲彬将自己的一份讲话稿拿给记者看,内容是关于动员市里各单位加快交通建设的,其中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要像红军那样不胜不休,克服艰难险阻,全力以赴推进大交通建设。”

  巴中市委常委李树海告诉记者,“对我们巴中干部群众,‘要像红军那样’、‘要像当年支持红军那样’这两句话最有号召力。”

  “纪红桥”、“纪红路”、“纪红池”、“思源湖”、“红军广场”……在巴中市采访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听到这样一些路名、地名。这些与红军相关联的地名背后,包含着多少巴中人民对红军的拥戴和热爱。

城乡巨变

始于足下

  莽莽群山,赋予了巴中丰富的物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巴中的茶叶、银耳、核桃、黄羊等农产品独具特色;煤炭、铁矿、花岗石、霞石矿、天然气等矿产储量巨大;光雾山、大坝森林公园、南阳森林公园等5个国家森林公园风光秀丽。

  莽莽群山,也加大了巴中的交通建设难度,物流、人流、信息流不畅,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到上世纪末,巴中辖内4个县市仍然全部是贫困县,农民人均年收入仅497元。时至今日,巴中人民对交通建设充满渴盼。

  令人欣慰的是,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下,在国家有关部委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巴中的交通建设正在大步迈进。

  在广元—巴中高速公路巴中段库楼河大桥施工现场,中铁九局集团三公司项目经理张亮告诉记者,公路将于今年年底具备通车能力,届时巴中到成都的车程将由现在的8个小时缩短为4个小时。这段公路将是巴中有史以来第一条高速公路。

  与广(元)巴(中)高速公路同时施工的还有乐(坝)巴(中)铁路,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工人们正忙着巩固隧道出口的山体,这是铁路的尾期工程。按照目前的进度,铁路将于今年9月建成通车,这将是巴中有史以来第一条铁路。

  谈及当前交通建设情况,李仲彬信心十足:“道路畅通了,我们的资源就能得到开发,产品就能对接大市场,旅游景区就能吸引更多游客,人才、信息就可以顺畅流动,老区的发展就能加速。”

  巴中大力推进“六路建设”。“六路建设”指的是广(元)巴(中)高速公路、乐(坝)巴(中)铁路,以及规划建设中的巴(中)达(州)铁路、巴(中)达(州)高速公路、巴(中)汉(中)高速公路、巴(中)南(充)高速公路。5年内,6条路将全部建成,届时巴中到成都、西安、重庆三大城市的车程都只需要3个多小时。

  巴中市对“六路建设”充满了紧迫感。他们号召全市各部门对接大交通。“中央和省里关心着我们,父老乡亲期待着我们,我们各部门要齐心合力,打好五年大交通建设攻坚战。只能开绿灯,不能开红灯;只能做加法、乘法,不能做减法、除法。”在全市加快交通建设广播电视大会上,李仲彬这样说。

  巴中市制定了“构建大交通、培育大产业、争取大政策、促进大和谐”的战略。巴中市及辖内县区都开始制订新的产业发展规划、城镇建设布局规划、园区建设规划、景区建设规划。

  对接“六路建设”,巴中市的干环线、农村公路建设也在加快。目前,巴中全市公路通车里程增加到11884公里,各区县到市区之间实现了1小时快速到达,100%的乡镇和95%的行政村通了公路。按照规划,巴中市今年全面完成市内干环线改造任务,所有行政村通公路。

  如果说“六路建设”对巴中的意义重在促进经济发展,那么农村公路建设的意义则重在改善民生。

  在通江县,有一个海拔1500米的空山乡,是当年红四方面军奠定川陕苏区的“空山坝战役”发生地。从通江县城赶到空山坝,虽然都是盘旋的山路,但记者只用了1个小时车程。空山乡党委书记魏福德告诉记者,就在前几年,乡里人去趟县城来回还要一天时间。   

  “以前路难走,农产品卖不出去,小伙子们都外出务工,村里的姑娘都到外地找婆家。现在许多人回到村里种菜、种核桃、跑运输,姑娘们不再热衷外嫁,还有许多人搬回了娘家住。”魏福德告诉记者,“行路难”的解决带动了水、电、通讯设施的建设完善,推动着“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用电难”等一系列民生问题的解决,空山乡人民的生活得到整体改善。

  伴随着道路的延伸通达,革命老区巴中的城乡面貌和民生状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欣喜地看到,这种变化还在继续,且变化节奏在加快。革命老区巴中的干部群众,正在红军精神的鼓舞下,在改革发展的新征程上,书写着新的辉煌篇章!

上图:通(江)至巴州区水(宁寺)路一段。易 航摄

下图:正在建设中的广元至巴中的高速公路一段。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