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09年7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共和国从这里走来
城乡通达百业兴
本报记者 牛 瑾 刘 亮 金 晶 张 毅

  陕西省汉中市内有个地方叫幺儿拐,是一条细长的小巷,现在还能看到零零散散的年代较久的房屋。革命战争年代,人们从幺儿拐出发,去城南汉江渡口,这是进入四川的一条通道,也是红色交通线的起点。如今,旁边六车道的天汉大道已经担负起了主干道的职责,熙来攘往,很是热闹。

  1933年,红四方面军进入川陕苏区后,根据地下党的指示,时任红三十八军司令部参谋的武志平开始相继建立起了以汉中为起点,通往川陕苏区的三条红色交通线。从汉中出发,经南郑县的大河坎镇、牟家坝镇、回军坝后,越天池梁,抵达西河乡、碑坝镇,直达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这就是红色交通线的主线,也是记者此次要采访的线路。

  当年河滩地和芦苇丛生的小码头,已经建成了汉中市的江滨公园,是人们休闲健身的场所;当年以板桥和木船摆渡的渡口,如今是几座现代化的桥梁。

  据介绍,武志平曾经回到过汉中,他撰文回忆说,“红色交通线”的主要任务是:搜集敌军情报及时送达红四方面军总部;协助后勤总部采购急需的物资及转运事项;掩护进出川陕根据地的革命同志。

  “红色交通线”的建立,打破了敌人对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封锁,军用地图、通信器材、药品、武器零件等源源不断地通过“红色交通线”运到根据地,这对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77岁的唐富兴是汉中市南郑县人,他的家恰好在“红色交通线”的沿线上。2005年盖起的两层小楼显得很气派,贴在门上的对联增添了喜气。“过去可不是这样子的,我住的是土墙房,没有公路。后来有了泥土路,‘天晴扬灰路,下雨水泥路,遇风满身土’。现在是真方便了,县上修了公路,又通了公交车,半个小时一趟,招手就停,我们去趟汉中也就20多分钟。”

  现在,南郑县30个乡镇通公路。路通带来百业兴。据南郑县委宣传部吴晓燕介绍,目前,南郑县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优质粮油、生猪、茶叶、烤烟、中药材为重点的农业主导产业,以烟草、设备制造、化工、建材、矿产冶金和农副产品加工为重点的工业支柱和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50.81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0.72亿元,综合实力位居陕南前列。

  记者乘车从南郑县出发,沿着“红色交通线”行驶。汉中市委党史研究室一位同志一路给记者当向导,他告诉记者,当年运送物资的人员走的是山间的小路。记者乘坐的车在回军坝前停了下来,看了看表,走走停停已经近两个小时。党史研究室的同志说,这只走了“红色交通线”主线的三分之一路程,从回军坝再往前走十里是天池梁,当年敌军在上面设有关卡,那一带山上4月份还有积雪,沿途是密不透风的竹林和深沟,加上土匪猖獗,是运送物资最危险的一段路。如今,这一段路已被一条宽阔的公路取代,公路绕过天池梁,经西河口直达当年的苏区碑坝,那曾经是红四方面军73师驻防的地方。

  在返程的路上,记者看到,沿途深山中的村子有挖掘机在工作,继续进行着道路建设。当年的红色交通线,正在成为人们的致富交通线。

        (相关报道见八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