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09年7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世界屋脊”上的现代化劲旅——记西藏军区某摩步团(上)
本报记者 苏大鹏 黄建华

  1990年8月1日,在一面鲜红的“高原铁骑、戍边卫国”锦旗下,我军高海拔地区第一支机械化部队————西藏军区某摩步团宣告成立。

  组建19年来,摩步团官兵牢记党的嘱托,不辱使命,在最低温度零下50多摄氏度、平均含氧量不足内地50%的雪域高原上,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

  “八一”建军节即将到来之际,记者走上青藏高原,走近这支驻扎在“世界屋脊”上的现代化劲旅,探寻他们践行“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不懈追求。

  挑战的是生理极限,收获的是战斗力跃升

  在海拔近4000米的训练场,记者看到,所有参训官兵均能在3分钟之内完成500米障碍跑,最快的仅用时2分20秒。这在19年前是不可想象的。首任团长孙德禹记得,刚组建摩步团时,尽管官兵都是从各部队抽来的精锐,可在高寒缺氧、徒步行走相当于内地负重20公斤的高原上,很多官兵还是吃不消。那么,是否降低体能训练标准?

  团党委扩大会议上,孙德禹坚定地说:“我们驻藏部队的传家宝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创业。在西藏,不向体能极限挑战,战斗力就得不到提高。训练方法可以改,训练标准决不能降!”官兵们勇敢地向体能极限发起冲锋。如今,每一名作战官兵都能完成摩步团制定的“高原体能训练标准”。

  “西藏高寒缺氧的地理环境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自身的战斗力极限却可以不断挑战与突破。”现任团长郑卫国深有感触地说。野外生存训练,是对每名官兵生理与心理、意志与耐力极限的考验与挑战。过去,为保野外生存训练绝对安全,团里尽量把这一科目安排在夏季组织实施。

  “我们可以选择训练的天候与时机,但我们不一定能选择战争的天候与时机。”2006年,郑卫国任团长当年,就把冬季野外生存训练提上日程。那年11月,迎着漫天飞舞的鹅毛大雪,他把部队带到白雪茫茫的藏北无人区。除武器装备外,每名官兵只随身携带了一个指北针、一根火柴、一壶水和一小袋大米。一个星期后,给养消耗殆尽,渴了,抓把雪塞进嘴里;饿了,挖草根、捉地老鼠充饥。有的战士出现了雪盲和手脚冻伤。经历23天艰难跋涉,郑卫国终于带领官兵征服了这片“死亡之地”。在一次次生死历险中,摩步团官兵探索出30多种生存技能。

  在雪域高原,挑战战斗力极限,必须敢于“闯禁区”。在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某新型水陆两栖装甲车水上训练按规定是选训项目。时任团长杨光跃和政委宋景原上任后,水上训练不仅年年搞,而且一年一个新高度。如今,该新型水陆两栖装甲车水上训练已从当初3400米训到现在的5000多米。

  挑战的是极限,收获的是战斗力。近年来,摩步团官兵先后填补了装甲车横渡雅鲁藏布江、4800米雪线演练步装协同等200多个高原军事训练空白,刷新了暴风雪夜500公里紧急机动、4昼夜不间断渗透作战等60余项高原军事训练纪录。 

雪域高原掀起科技练兵热潮 

  诞生于军事变革中的摩步团,组建伊始便是军中骄子。训练场内,官兵们操纵着性能优良的战车,漂亮地完成一个个战术演练,令记者叹服。然而,这些性能优良的新装备刚进高原时,居然也有“高原反应”: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发动机功能下降、启动性能差等问题。

  官兵们将装备拉到冰封雪线、高原峡谷,经过科学探索,摸索出调宽进气道增加氧气的办法,成功解决了新装备高原机动的难题,使“铁骑”顺利克服了“高原反应”。

  能否适应高技术条件下的作战需要,成了官兵们衡量高原战法的标尺。他们舍弃了40多项传统训练方法,在雪域高原掀起一场科技练兵热潮,30多种应对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新战法应运而生。

            

  2000年10月,摩步团结合自身担负的使命任务和西藏地形特点,结合当时世界上局部战争的经验,组织了“雪域2000”演习。演习以“非接触的形式”进行。尽管红、蓝双方直到“战争”结束也没“碰面”,但在“发现即被摧毁”的评判标准下,蓝方因未能躲过红方电子侦察而告失败。“这次演习开了高寒山地信息化军事训练的先河,意义重大。”上级机关给予高度评价。

  为了时刻走在世界军事变革前沿,摩步团系统学习信息化理论知识。他们邀请军内外知名军事专家,举办信息化战争知识专题讲座,坚持每周通报世界最新军事动态和军情信息。官兵们成立的外军作战研究室,紧盯世界局部战争最新形态,先后撰写相关研究论文数十篇,探索出适应高寒高山地作战的信息战战法10余种。

  2003年11月,西藏军区邀请10多名内地装甲部队精英和军队院校专家,带领从西藏军区所属部队抽调的战斗骨干组成蓝军分队,与摩步团进行对抗演练。尽管蓝军做了充分准备,但摩步团官兵却以电磁覆盖这一“前卫”战法让对方的装甲部队成了“瞎子”、“聋子”。观摩演练的专家们由衷地佩服与感慨,没想到在雪域高原还有这样一支如此现代化的部队。

  如今,电子战,信息战,非接触……这些全新的作战样式,摩步团官兵都能熟练掌握,而且在上级组织的考核与检阅中好戏连台。

  “为使命而生、为使命而建、为使命而战”。建团19年来,这支时刻肩负责任与使命的铁甲雄师,扛回奖牌100多块,先后出色完成27项重大军事任务,创新战法训法40多项,技术革新成果30多个,团队连续11年被上级单位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

注重培养“高精尖”人才

  驻守雪域高原的摩步团党委十分注重培养人才。

  摩步团成立之初,也曾饱受专业人才缺乏之苦。当年,某新型轮式装甲车列装,上级要求一年内形成战斗力。可跨进战车,面对那些密密麻麻的智能按钮与电子仪表,官兵大多一脸茫然。一次训练,一名战士摁错一个按钮,导致集成电路被烧,大家束手无策,不得不向生产厂家求援。人才缺失,造成新装备未能如期形成战斗力。

  摩步团党委坚定了培养“高精尖”人才的决心:“越是地处偏远,越是条件艰苦,越需要培养人才,越需要保留人才。”官兵们告诉记者:“为了人才,团党委宁愿舍弃金牌。”

  1999年3月,为检验各部队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能力,西藏军区组织全区团以上单位军事比武。摩步团自然不会放弃这次展现实力、争金夺银的良好机会。时任团长杨光跃组织集训队,挑选精兵强将集中强化训练,准备在比武中一展身手。

  然而,比武在即,上级给摩步团下达两个出国学习名额。权衡再三,时任政委宋景原在党委会上坚定地说:“我们宁可不要奖牌,也要培养人才。”团党委把夺金呼声最高的两名选手送上了异国求学的道路。结果,比武竞赛中摩步团以1分之差屈居第二。

  在金牌与人才之间,摩步团党委毫不犹豫地选择人才,是因为他们深谙一个理:打赢未来战争关键靠人才。只有今天赢得人才,明天才能赢得战争。现任政委肖光富说得明白:“出国深造,名额有限,机会难得。现在丢一块金牌,是为了夺取未来战场的制胜权。”

  近年来,摩步团打出了一系列人才培养“组合拳”:加大交叉任职培养力度,每年全团干部20%以上进行岗位互换或换军兵种任职;实施“百名人才工程”,重点培育信息化建设发展带头人;让人才在完成重大军事演习、执行重大非战争多样化军事任务中增强实战本领。在今天的摩步团,一个新型的人才方阵正在崛起:干部100%取得大专以上学历,研究生干部27名,干部和士官100%计算机过级。

  人才成为摩步团战斗力提升的“倍增器”,有力地推动着我军高海拔地区第一支机械化部队战斗力的整体跃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