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生态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7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怎样看待生态城市建设的积极性
本报记者 隋明梅
  曹妃甸国际生态城位于曹妃甸工业区的东北部,将构建临河、临海的亲水生态宜居区。  资料照片

  “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提出了生态化的城市发展道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以大量的事实为依据得出结论。

  “没有其他任何一种城市发展战略像生态化城市发展战略这样存在如此普遍的共识,生态城市发展战略必然是中国城市未来的发展模式。”仇保兴笑着告诉记者:近来到部里汇报城市建设工作的各地市长们,几乎无一例外地要谈到生态城市建设。

  人们满怀信心和热情地将城市引入生态化建设之路。或新城规划或旧城改造,生态化已成为追求甚至终极目标。天津、唐山、贵阳、保定、日照……明确提出要打造生态城市的城市,其名单不是两位数可以装下的。

  有人担心生态城市建设“一哄而上”,那将意味着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灾难。但是,仇保兴认为不能简单化地用“一哄而上”来评价生态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模式生态化,每个城市都应该这样做,都需这样做。而且,城市的发展动力也应该生态化。和过去不一样,在现阶段转换城市发展模式是一种积极的变化,是顺势,并不是一哄而上。”

  “之所以兴起生态城市建设的热潮,是有一定的国际国内背景为依托的。”李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从国际背景看,气候变化和生态恶化毫无疑问已经成为当前最受人们关注的问题,而城市是产生问题也是解决问题的最主要的载体;从国内看,传统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受到资源、能源的制约,已经难以为继,转型为必然趋势,所以,生态化发展道路一经提出,就在地方形成广泛响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