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7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追忆往昔
过上红红火火的日子
———走访遵义市红花岗区忠庄镇勤乐村
本报记者 张剑鸣 徐克强 陈 静 黄 鑫

  一座座青色屋瓦、雪白墙壁的黔北民居点缀在翠绿的山间……走进距遵义市中心城区仅有20分钟车程的勤乐村,小山村的干净整洁让记者眼前一亮。

  “现在游客们都和我说,你们村可真漂亮。”勤乐村58岁的村民李世富自豪地说。刚到6月,李世富就接到了3位重庆教师的预订,要住在他家的家庭旅馆过暑假。虽然距离重庆只有300公里,这里夏天的温度却要低七八度。“是要早点订喽,去年7月我这里就住满了,从湖北、江苏、重庆来的客人都有。”住在这里,一人一天40元,包三餐再加20元,2008年李世富的7间客房总收入超过3万元。

  “10年前可不是这样。”2000年,李世富就曾经开过家庭旅馆,但当时的经营情况并不好。“那时在院子里吃饭,抬头一看对面半山坡上都是塑料袋和垃圾,客人嫌环境差。”

  “我们后来发现,真想让‘农家乐’成为农民增收的手段,就先要从改变农村‘脏乱差’的面貌入手。为什么会‘脏乱差’?主要是村里的垃圾没法处理。”勤乐村党总支书记肖大筠说。

  “从2004年开始,村里开始补贴农民兴建了1025口沼气池,有了沼气池,鸡粪鸭粪就成了宝贝,农民的鸡鸭就不会到处乱跑。村里还建了垃圾点,每天都有专门的车把垃圾收走。基础搞好了,就要培养农民的好习惯,那时候村里每半个月就搞一次突击卫生检查,我们在村口放了一块黑板,写上每户的名字,卫生情况比较差的给‘黄牌’,特别差的给‘黑牌’。”

  “谁家挂了黄牌,都不好意思从村口走。”李世富笑着说,“半年之后,就没人家被挂黄牌、黑牌了,又过了半年,黑板也拆掉了。那时我就想,我的家庭旅馆一定能搞好。”

  告别了李世富,记者来到陈良波家。刚走进挂着“陈氏山庄”的大门,一阵浓郁的辣味就呛得记者连打好几个喷嚏。“对不起,对不起!”陈良波的阿姨张建华用围裙擦着手从厨房出来,“炒香的干辣椒是我们贵州菜的调料,旅游旺季要到了,今天多炒出来一点准备好。”

  “村里变干净了之后我们就想,下一步是让村子有吸引游客的特点。我们鼓励农民种葡萄和草莓,搞采摘旅游,还进行了黔北民居的建设。”肖大筠指着陈良波阁楼斜顶、红柱花窗式样的新房子说,“你看他家就是去年5月改建成的黔北民居,只要村里有人新建或者改建房子,村里都鼓励他们建成统一的黔北民居式样,村里补贴一部分水泥和人工,现在已经有100多户了。”

  “这样看起来漂亮,游客也觉得好玩。”陈良波花了20多万元把自己的老房子改造成了500多平方米的2层小楼。村里补贴给他200袋水泥和几千元钱,“我家以农家饭为主,春夏秋三个季节,每个周末最多要接待10来桌,100多位客人,每个人25元钱,还可以摘草莓和葡萄。”一年下来,陈良波家也增收2万多元。

  现在,勤乐村的农家乐饭店和家庭旅馆已有30多家,以农家旅游为中心,其他农户通过为他们提供家禽蔬菜和水果采摘等方式,也提高了自己的收入。这个总户数1315户,总人口5387人的村庄,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3年的2850元增加到2008年的4500元,村集体经济积累发展到15万元,2008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506万元。

  “我小的时候,一天只有两顿饭吃。”56岁的村民张建华插了话,“现在,我每天给我孙子一块钱零花钱让他买糖吃。你说,我们村的变化大不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