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7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讲述
“我曾为遵义会议站岗放哨”
本报记者 徐克强 黄 鑫 陈 静 张剑鸣

  讲述人:王道金,江西兴国人。1915年出生,1930年8月参加红军。经历了红军长征,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58年9月到1983年期间,先后任贵州省铜仁地区地委常委、副专员,遵义地委副书记等职。1983年10月离休后,20余年对中小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被誉为“永不退休的革命人!”

  “我今年94岁了,我亲眼看着遵义在党的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王道金老人没有戴老花眼镜,仔细看完由遵义市委宣传部开具的介绍信和经济日报“共和国从这里走来”专题采访组的采访提纲,声音舒缓而沉稳地做了开场白。

  “1930年8月,我15岁的时候在江西兴国参加红军。我觉得红军很好。红军每到一个地方就帮助老百姓做好事,像铺路搭桥、挑水插秧的事都抢着干。我参加了红军长征的全过程,从赣南走到陕北。红军到达遵义时,我是红三军团十一团警卫连连长,担任保卫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会议的任务。那时候天寒地冻,红军却几乎没有住过老百姓的房子,就在各个村庄附近的空地上,找点稻草或者苞谷秸一铺就睡了。”“你们都参观了遵义会议会址,看到许多史料,仔细想想,如果没有遵义会议,我们要花费更长的时间、牺牲更多的同志,才能取得革命的成功。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个答案嘛。”王道金老人的话语中,表达出对党的坚定信念。

  “我经常想起遵义会议给中国革命带来转折的伟大意义。1958年,响应中央关于部队支援地方建设的号召,我从部队转业,选择了当时比较贫穷的贵州铜仁作为自己参加经济建设的起点。在长征中,红军在贵州转战了几个月,使我对这里有了很深的感情。从1958年9月开始到1983年,我在贵州省铜仁地区行署和遵义市工作,见证了这两个地方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各民族的和睦团结。”

  “我们从资料中看到,您戴着八角帽、穿着红军军装,在遵义传递北京奥运火炬,真精神。”记者请老人讲讲传递北京奥运火炬的事。“那是去年6月14日,在遵义会议会址,我举起了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在遵义的第一棒。亲历红军长征和参加传递北京奥运火炬是我一生中最重大的两件事。”“能当上火炬手,高兴,骄傲啊!”老人爽朗地笑起来。精神矍铄的老红军,走过万里长征,又迈出了传递北京奥运火炬的新步伐。

  “1983年离休后,我担任了十几所中小学的课外辅导员,经常带领学生到遵义会议会址,给孩子们讲革命传统,要孩子们把遵义会议精神世世代代传下去。我还在遵义会议会址、红军烈士陵园,为群众担当义务讲解员。”

  我们问老人,新中国成立60年来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王道金老人认真地回答:“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遵义市的今天。过去人家一提起贵州,总是说‘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遵义以前没有铁路、没有公路、没有电,老百姓照明靠蜡烛,后来用汽灯。可是你们看,遵义现在不但有了高速公路,有了铁路,还在建飞机场。火车可以直达北京、上海、广州。群众安居乐业,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我相信,祖国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