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达611万人,截至7月1日统计,已有415万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与去年同期相比就业人数增加44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8%,同比基本持平。
“在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和就业带来不利影响的情况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张浩明分析说,全国高校为此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
在中国农业大学,校党委书记瞿振元介绍说,近年来中国农业大学不仅通过讲座、报纸、网络、广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组织毕业生到北京郊区农村实地考察,请区县负责同志面对面和学生交流,而且让学校毕业生的“村官”每年定期回学校作专题报告,增强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同时,学校还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措施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参加“村官”计划。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李洋老师告诉记者,该校一方面投入50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奖励包括“村官”在内的到基层工作的毕业生。另一方面,学校在“村官”报考本校研究生加分的政策基础上,在“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增设了“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项目,面向大学生“村官”单独考试和招生。目前已有70多名“村官”毕业生考取了“农业推广硕士”。
据统计,在北京市“村官”计划实施过程中,到2008年,该校共有350名毕业生到北京农村基层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今年我们又有30名毕业生被北京市录用为大学生‘村官’。”瞿振元说。
兰州大学地处西部,近年来该校采取积极措施,积极引导鼓励毕业生面向西部基层就业。学校通过组织毕业生经验交流会、就业形势与政策宣讲会等,引导毕业生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念,合理调整就业预期,自觉投身基层建设,把基层作为人生事业的起点,从而实现主动就业。
在兰州大学学生处办公室,记者见到了一份刚刚印发的奖励名单。校学生处处长石兆俊介绍说,这是2009年学校专门对242名到西部、民族地区基层和国家重点建设单位、艰苦行业工作的同学的表彰决定。重点奖励办法为:对于有校内无息贷款的毕业生,减免2000元贷款;贷款总额不足2000元的,发给奖金补足2000元;没有校内无息贷款的,直接奖励2000元。凡进入奖励名单的同学,均发给奖品。
“我们首先鼓励毕业生扎根西部,同时也鼓励学生到最适合他们的地方建功立业。”石兆俊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近3年来,近70%的本科毕业生、近60%的研究生在西北地区就业。
从2006年起,大连外国语学院新生在报到时,都会收到一本《大学生,就业准备好了吗?》的小册子。从学生进校门第一天就开始全员全程抓面向实践的学习,使这个学院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处在良好状态,今年更是高达92.84%。
“让每一个学生成功,才算学校的成功。”该院党委副书记李宝章说。他们把毕业生就业作为“一把手工程”,“全员、全程抓就业”。
在大连外国语学院,每周三下午的就业咨询接待日,最受临近毕业的大学生欢迎。在这里,他们可以接受教师提供的一对一咨询服务。学院办的《就业指南》系列杂志,毕业生人手一本。学院主办的“成功就业与创业论坛”,更是成了毕业生就业励志的载体。学院为毕业生搭建的信息网与对接会,仅今年就发布就业信息656条,提供就业岗位3390个。
办学与市场需求结合,及时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是这个学院毕业生就业率高的主要原因。学院在进行市场调研后增设了“国际法”、“国际金融”等10多个专业方向,在传统的单一语言专业的基础上增设第二外语(复语)专业,并开展实践教学。这种模式,使学生可以在专业外语的基础上又学到一门外语或专业,就业能力增强,普遍被用人单位看好。